大王在坤宁宫被母后连训带教育,终于让他认识到了苏媛,以及他们这一班人对于大秦的重要性。
大王乘坐着母后的车撵上朝,他在车中思索着,待会儿上了朝,如何把国史馆开工的事,讲出来让众臣决议,然后再由工部择日动工。
还有大后过生日的事,半月后列国派出使节,明为母后拜寿,实为瞻仰大秦国的舞蹈艺术而来。要知道那天晚上的篝火晚会,传遍了诸国,使大秦国成了面面俱强的真实强国。
列国使节点名要看御妹亲自领舞,本王最近一定要想办法,提升苏媛团队在秦国的知名度,尽量按照母后的建议,今天要在朝堂上将太后的懿旨改成圣旨,让工部早日筹备开工的银两。
大王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夜明珠的问题,现在离太后的寿辰还有半个月,大王决定责令御林军,一定要在母后的生辰前,把这个案子被了。
因为这是大秦国的家丑,如果在母后的寿辰前破不了此案,此案必将传到列国使节耳朵里,到那时侯怎么能堵的住列国的悠悠之口。
坤宁宫本来离咸阳宫大殿本就不远,大王在御撵里,还没有完全想好在朝堂上,如何把这些事依次向众臣工提议,大殿就到了。
朝堂上,大家对于大王提出的兴建国史馆,众位大臣有赞成的,自然也有反对的。
各抒已见的大臣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亦有理。一时之间,朝堂上唇枪舌剑,谁也无法将对方完全辨倒。大王只好出面止战,可是众臣工并没有罢议的样子。
主张派道:“苏媛的团队决定着大秦国的命运和名誉,建国史馆一来显得大王委重任贤,二来国史馆赵大人得到了大王的重视,对建安公主的舞蹈班,有促进他们继续把舞蹈艺术推向高端的作用。
反方的臣工多是文官,他们反对的理由是:“当前大秦国自然灾害严重,许多郡州颗粒无收。现在大王大兴土木,会让大秦国百姓,认为大王不是个明君,不顾百姓陷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还要兴工动土。
大王听文臣们的奏报,国史馆编修大人乃一文职编修,不需要建造府邸,李大人府邸宽阔,闲着好多的房子没有人居住,他与李大人合并一宅,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他的话音一落,站在支持建府邸的人反驳道:“商大人的府邸不比李大人的小,闲置房间比他的府邸还多,为何赵大人不去你府暂时居住?”。
那位大人把反方的商大人怼的面红耳赤,手指着支持方,连续说了个“你”字。最后袍袖一甩,用不善的眼神瞪了对方一眼道:“岂有此哩。”
过了一会儿,反方的商大人自嘲道:“我也没有说不让建国史府邸,现在国计民生困难,我们只是建议暂时不建,来年百姓们渡过饥荒,再建国史府有何不可?”
支持方大臣又向商大人反驳道:“商大人此言差矣,当年您的门生初任官职,国家比现在还困难,也没见你讲什么国计民生,不是也建了府邸吗?“
大王见两人面红耳赤地在朝堂上争论,其它各阵营互相擂鼓助威。大王建议道:“两位卿家,讨论国事可以大家同朝为臣,注意情绪。“
商大人见大王出面调解,暂时闭口不言,他在搜肠刮肚地想阻止大王建国史府的理由。
支持方继续慷慨陈词道:建国史府不但能让赵大人尽早出书,更能带动大秦娱乐业的健康发展。六国的娱乐业一直强于我国。此举定能震慑六国,使我大秦不但在军事上强悍,各种行业都要强于六国。只有各方面都强大了,方能使诸国臣服,天下一统。“
反方的商大人,听着支持方的措词越来越强,感到有些窝火。其它反方的官员给他出谋画策,准备酝酿下一轮的攻击。
不过,不管支持方的建议也罢,反方的上书也好。常言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大王早就在未上朝前就拿定了主意。
大王见反方处于劣势,于是大王借着支持方的东风,一举把此事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