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朝阳城的“建国草案”下(2 / 2)

为什么,扶风国五千万人口总量和月沙部落五百万人口,在“动员”战力方面相当?

为什么,扶风国看起来比月沙部落的力量,要大得多,可却奈何不了蛮人?

林浩的分析结论是,“国体”和“政体”的不同,所以导致那样的结果。拥有多少力量和能够使用多少力量,是两回事。

林浩问边莺,如果以朝阳城以一千万的人口来计算,如果极限状态和蛮人拼命,最多能够动员出多少人力,和月沙蛮人战斗。

边莺是朝阳城内除了林浩之外的二号人物。“边莺”的超然地位,绝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主君正妻”,这一个原因。

事实上朝阳城的“财神”,大家并不认为是户部的主管“春阳”,外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它应该是掌握内宅最高权力的主母“边莺”。林浩的很多想法的落实,主要是依靠“边莺”和“胡山”、“赵固本”,这三架马车去落实。

在那一次聊天中,林浩问“边莺”,如果以朝阳成一千多万的人口来计算,要和蛮人打一场,不计消耗的会战,那么朝阳乘极限动员,可以动员多少兵力?

边莺思考后很肯定的告诉林浩,朝阳城可以动员七百万的战力。

林浩问边莺,为什么一千万人口的朝阳城,可以动员七层以上的人口,

边莺的解释是,

一则,所有朝阳城的奴隶,本质上是属于朝阳城的。但是因为有“五年”奴隶转自由民的政策,因此,动员这些奴隶,实际上和动员自由民没有多大的区别。反抗异族,百姓的对抗情绪不高,愿意战斗。

二则,朝阳城是新生势力,老人和儿童在朝阳城的人口结构中,占比少。青壮年才是人口主流。

朝阳城一千万人可以动员七百万人口;而扶风国有五千万人口,却最多只能动员五百万人口。两者就的差别,可以看出“国体”和“政体”造成动员力量不同的差别。

结合朝阳城的现状,林浩最后拟定的“国体”是“封建制度”,“政体”是“君主立宪制”。

建国除了国体和政体之外,还必须对内部有功之臣进行“奖赏”和“分封”。意味着,在建国时对所有文武官员进行一次大的“评定”。这涉及到“贵族制度”。

在现有的人族国度里面,对对于贵族只有“三个等级”的划分,分别是伯爵、侯爵和公爵。

可是林浩认为只有三个,不利于统治。思考良久,结合前世的经验,拿出了一个不同于现在任何一个人族国度的“贵族制度”。

在林浩设计的贵族等级制度中。是:最低等贵族叫“勋爵”;之上是“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公爵”以及“王爵”。

对于整个势力的“国号”,林浩和众人商议了很久,最后初步拟定的国号为“明”。

林浩对大华国历史中各个王朝的。林浩他个人最欣赏的就是大明朝的风骨。

他认为,明朝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终“明”一朝,不纳贡、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

林浩希望自己的“国家”,一样要有这样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