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次“扶风国”和“月沙蛮人”的会战,林浩是这样认识的。
首先从动员兵力上分析。
月沙蛮人虽然只有将近百多万人口。但是因为蛮人是“部落制度”,大型会战一来,蛮人部落男女皆可成兵。也就是说蛮人部落中,除了“老的”不能动的和“小的”不能走的,以及少量的防守人员,蛮人部落最大动员力量可以出动四百万人。
不过不到万不得已,蛮人不会采用这样不计后果的“举族决战”方式,除非像月沙蛮人这次对朝阳城一样“举族决战”,林浩猜想月沙蛮人,一定受到了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应该已经关乎月沙部族生死,所以蛮人才会做出举族决战的举动。
一般情况下,“战争目的”是为了扩展空间和获得利益,才做出的暴力行动。所以战争首先要考虑部族的今后的生产生活。蛮人部族出动全族的成年男丁,已经算得上是“主力尽出”;如果“男丁”和“壮女”也一起出动,基本是“举族动员”了。像月沙蛮人现在对朝阳城发起的倾族之力来攻,这就叫不顾后果的“举族决战”。
几百年前的那场战争,二百多万的战争人口,蛮人部落出动接近部族总人口的一半,部落的全部“男丁”和部分“壮女”,基本算的上“举族动员”了。那次战斗对月沙蛮人部落而言,那几乎已经是接近“倾尽全力”的总动员。
当时扶风国处于国力顶峰时期,虽然有五千多万人口。除了全国六层人口是奴隶,国家真正能够可动员的人力只有二千来万。为什么奴隶不能动员,原因很简单,“奴隶”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从法理角度讲,国家没有权利直接处置奴隶主的私人财产。
虽让在实际战斗中,一些大奴隶主和大贵族,出征时也会组织自己家族的奴隶战兵,随自己出战。但是这些奴隶只是听从奴隶主的号令,对于大型会战而言,属于锦上添花。对于指挥将军而言,那是不可控的力量。
所以应对蛮人战争,扶风国理论上可动员的人口目标,只有二千万。但是这里面,还要扣除老人、小孩以及身体残疾者,这些不能上战场的占了可动员总人口的二层,约四百万人口;
还要扣除官员、大家族、大贵族、大奴隶主、大商人所雇佣奴仆和家人姬妾,以及作坊里的后勤雇工,再扣除保持农业生产的必要劳动力。林浩认为那场战斗,扶风国能够派出五百多万的军队驰援云中城。就数量而言,那已经扶风国所能动员的最大力量了。
那场战后,认为扶风国五千万人口只出动五百万兵力,对于蛮人战事没有尽心的评价,是不客观和不公正的。
实际上那一战,扶风国很多大奴隶主和大贵族,都组织了大量奴隶私兵参战。应该说当时很多的扶风国精英,为抗击异族还是很有情怀,他们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能因为最后没有消灭月沙蛮人,就说扶风国没有尽力。其他人族国家那样评价,是对扶风国不公平的。
从战力分析,那场战斗。
因为种族天赋原因,一个“普通蛮人”可以击打出**百斤的力量,可以轻松对付十个,只能击打出五六百斤力量的普通人族;
就连普通成年“蛮族女人”,也能空手打出七八百斤的力量,轻松对付四五个扶风国战兵。
一个“蛮人战兵”,在没有修炼功法情况下,要求打出千斤以上的力量,才是蛮人战兵的基本要求。因此一个蛮人战兵对付十个以上扶风国正规战兵,很轻松。
而蛮人和扶风**队的组织情况,是一样的。只有到了“什长”职位,才能有资格修炼“功法武技”。所以就蛮人和扶风国两边的基层战力而言,扶风**队要远远逊色蛮人战力的。
所以当时“云中城”里,虽然有扶风国和云中城汇和的兵力,达到五百五十多万的总兵力。但是和蛮人二百多万的战力对比,扶风国一方战力并不占任何优势的。
林浩认为几百年前,扶风国和月沙蛮人第一战,就在“落日荒野”吃了个大亏。一战损失十几万部队,是战场的正常情况,并不能因此简单评价前线将士无能。
而后在云中城外的“杀蛮口”,扶风国给蛮人造成几十万人员的损失,只能说明当是扶风国的统帅是很厉害的人物。事实证明没有那次大战的人族打击,就没有月沙蛮人族长的更替,更加不会有“完颜不屈”这样强势人物的上台。
没有“完颜不屈”这位凶残暴虐,就没有月沙族后来的“五王子之乱”。完颜不屈三百年统治,将月沙族人口翻了一小番,达到近六百多万人口。可是几个儿子的多为之战,直接杀了进一半的自己人。
因此在林浩额认知里,几百年前的那场大战,和今天朝阳城能够崛起,还是有些关联的。
林浩和主君府核心人的分析那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