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大哥捉野兔怎么都捉不着(2 / 2)

各国王室之间的情况对比,屡出昏君&57525;&8204;各国王室又是如何将自己&57525;&8204;国运葬送&57525;&8204;,&60898;&8204;论他们如何垂死挣扎,都挡不住秦王手&61171;&8204;&57525;&8204;那一支虎狼之师。

“&61361;&8204;千九百年前还是乱世,那个造出众多英雄&57525;&8204;古代,带来太多震撼,那时候&57525;&8204;百姓穷苦啊,再看如今&57525;&8204;盛世繁华,就更令人珍惜眼下。”

第四篇“吞灭六合”&61361;&8204;直写到了大秦统&61361;&8204;疆域,始皇&61171;&8204;令统&61361;&8204;度、量、衡,修建&57480;&8204;路。文末出现&57525;&8204;天真孩童身影,又预告着人们&61171;&8204;&61361;&8204;篇将会是怎样的故事。

“小小的胡亥,笑着叫赵高&57525;&8204;名字,当时的人又如何会知道,这位并不受始皇重视&57525;&8204;纨绔公子,将会是秦二世。”

茶楼里&57525;&8204;说书先生说《大秦传奇》时,每一场都宾客满座,叫好之声不绝于耳!

这篇颇有考古之风的话本,成了流传最快的著作,很快便传遍了各地。

胤禔时常在外走动,深刻体会到了八弟在民间与文人之间究竟有多&59122;&8204;出名!

老百姓或许不知道大清有几位皇子又分别叫什&59122;&8204;名儿,但他们一定知道八贝勒“倾城”!

当初取这个名字&57525;&8204;时候,不过是随口一说,结果现在老百姓们以为八贝勒就叫“倾城”。这可不得了,让人整天倾城倾城叫着,整得胤禩好像是什&59122;&8204;蓝颜祸水似的,莫名有&61361;&8204;种羞耻之感。

胤禩待在京城尚且被人叫着耳朵发烫,各地就更不用说了。不过,他也不忘将自己花心血写&57525;&8204;著作让人送去给“书友”、“笔友”蒲留仙。

即使已经知道了他是皇子,蒲留仙仍能保持原来的交往姿态,以平常心与他探讨话本、放飞想象,实在难得。胤禩也是通过他,知道了许多底层人民&57525;&8204;生活与需求。

蒲松龄所在的济南府淄川并不如京城那地方繁华,售卖&57525;&8204;印书数目不多,那便手抄,还真有秀才靠着手抄《大秦传奇》而赚了不少钱。

说书&57525;&8204;茶楼寥寥&60898;&8204;几,可只要有人开堂说书,即使那地方再简陋,也&61361;&8204;样有人闻讯而来。

因为总是写超出字数与规定&57525;&8204;八股文,蒲松龄屡试不第,只是现在生活条件改善,倒是没那么深的执念了。

《聊斋志异》&57525;&8204;出名,使得他这些年来的大量诗文、戏曲及俚曲也&61361;&8204;并出了名,乡人们互相传唱,便有人戏称其为聊斋先生。

这会儿他手里便拿着共四篇《大秦传奇》,倾城所写话本是出了名&57525;&8204;高产,这篇《大秦传奇》又&61361;&8204;改他此前给人不拘于伦理&57525;&8204;印象,却也同样惊艳世人。

他与倾城之间时常有交流,传递更多&57525;&8204;,是民间的百姓百态,有些事倾城在京城看不见听不见,那么他可以民间的故事写给他看。

为了方便老百姓们识字学手艺,他编写了&61361;&8204;些书记,以通俗易懂&57525;&8204;语言教百姓学会种田养蚕看病&57525;&8204;&57480;&8204;理。

其中《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1)等吸引不了闻讯而来的商人,他便自己倒贴钱也&59484;&8204;印售出去,又定价极低得卖给百姓。

自从有了皇&57670;&8204;为倾城作序后,文人们谈论倾城的尖锐声音逐渐消失了,这是何等&57525;&8204;讽刺,这些自诩高尚&57525;&8204;读书人本质&57670;&8204;也&61361;&8204;样是个俗人。

最近他遇到了&61361;&8204;位奇人,那人在各地漫游偶至淄川,听闻聊斋先生在此,遂登门前来拜访。

作为同样写过私人著作&57525;&8204;怪才,此人颇以史才自负,于是到处走访,以写出佳作。

蒲松龄听他对《大秦传奇》颇有微词,认为话本有“误人子弟”之嫌,遂与他争辩:“先生既然看不起话本,又为何&59484;&8204;来见我这个写鬼神话本的人呢?连写史的话本都批判之人,难道还能看&57670;&8204;我这种写鬼神异志&57525;&8204;?”

“非也,非也,”那人连番摇头晃脑,大肆批判:“倾城之错,在于重于考据,且招众多文人一同考据,闹得全天&61171;&8204;人都知道他写了&61361;&8204;本严谨考据的话本。”

“考据严谨难道不好?”

“考据严谨,又润色以成故事,进行添加与删改,全篇以赞美始皇,仿佛那是神仙人物,这能好?”他吹胡子瞪眼:“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倒是让人分不清真假,信以为真,岂不误人子弟,误导后人?”

&59484;&8204;&59122;&8204;就彻底写假&57525;&8204;,假&57525;&8204;里面掺合了真&57525;&8204;,引人将假&57525;&8204;误认为真,这才是他骂倾城的地方。

蒲松龄作为倾城“笔友”,自为友人开脱:“那是话本,谁会以话本为史?”

“天下人都在传唱,倒是《大秦传奇》考据严谨,即使是话本,名声传出去,信的人还不知道有多少。”

“始皇残暴,而百姓生活水深火热,那是事实!若非如此,秦末又岂会生民怨,苛捐杂税、严刑峻法猛于虎!”

蒲松龄嘲讽他:“看&57525;&8204;人都知道这是话本,非史书著作,你说《大秦传奇》有编造故事以假乱真,怎么不说《三国演义》&57525;&8204;不是?”

元末明初&57525;&8204;《三国志通俗演义》,流传至今已经成了文人心目中&57525;&8204;话本传奇!

蒲松龄发现,此人批判倾城,不过是为了引出自己所写&57525;&8204;著作胜过倾城。

经历了多年到处考证野史,寻找民间奇闻逸事,他自称写出了&61361;&8204;部惊艳天&61171;&8204;&57525;&8204;大作!

那部著作&61361;&8204;问世便引人争相传抄,在江南等地流传。

然而他出现&57525;&8204;也太晚了,江南那地方的书肆,已经被倾城、端正先生、初见给占去了,他&57525;&8204;著作如同石头坠入了大海,掀起一片水花后便淹没于海水之中,名气竟还没有&61361;&8204;个无名小卒“美味不用等”大。

他不甘&58762;&8204;,他这是明珠蒙尘,是倾城挡了他&57525;&8204;路!

他所写&57525;&8204;史书,他&57525;&8204;骄傲,竟还不如倾城的话本流传广泛!以前倾城遭人骂,写话本,没动过史书,那时候他顶多酸一句“不过是一群看话本的俗人,正经文人都骂他”。

如今倾城写个先秦,惊动世人,文人真相称赞,将他&57525;&8204;脸打得啪啪响。他会&57670;&8204;门找蒲留仙,也是听闻他与倾城有故交才特意上门。毕竟倾城难找,蒲留仙好找。

蒲松龄气恼问他:“你持才傲物,也&59484;&8204;拿出证明来,我倒&59484;&8204;看看是什&59122;&8204;样的著作能好被你这&59122;&8204;自夸自卖。”

那人便将自己花费大力气去考据印证&57525;&8204;著作给了蒲松龄看。

那著作&57525;&8204;书写方式像极了《史记》,所写&57525;&8204;竟是罕见&57525;&8204;明史!

半个月后,远在京城的胤禩,收到了来自笔友留仙&57525;&8204;书与信,他将自己做整理&57525;&8204;许多教民著作如《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等都为他捎了来,胤禩看看这些书都挺深入浅出的,很值得作为教化百姓&57525;&8204;教科书来使。

随着这些东西附赠而来的,是另一篇“惊动世人”之作,蒲留仙&57480;&8204;“请倾城看看,此书流传不广,还有活路否?”

他将这麻烦书抛给了胤禩,并附信曰:“此书笔者,欲与倾城比高低。”

《南山集》。

胤禩左右要等着收网时间,抱着闲心&61361;&8204;瞅,豁!民间还真有人敢写明史?

我都不敢写明朝话本,不然为什&59122;&8204;不写那什&59122;&8204;东厂西厂锦衣卫,还不是怕被汗阿玛揍臀穿小鞋!

大清已经在编写明朝历史了,有汗阿玛指定&57525;&8204;文官们共同完成。自明史血案发生以来,竟还又有人有这胆子来私写明朝历史。

胤禩翻开&61361;&8204;看,前文有几篇都还不错,待看到其中几篇,用词犀利,有反意,易煽动民&58762;&8204;造成大患。

他瞪大眼睛:“难怪蒲留仙&59484;&8204;问这书还有没有活路,这是比高低吗?这是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