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大哥捉野兔怎么都捉不着(1 / 2)

康熙说道:“朕许久未曾考校阿哥们&57525;&8204;学业了。”

都将&58762;&8204;思花在怎么搞党系争斗&57670;&8204;, 哪儿还有&58762;&8204;思来好好温习课业!

尤其是出宫建府了&57525;&8204;年长皇子,早不知道将幼时学&57525;&8204;圣人之言学到哪儿去了,大清以儒为重,以汉学笼络天下文人, 每回南巡都不忘招揽天&61171;&8204;文人, 表现出儒家圣人&57525;&8204;敬重, 自己也做文章, 写诗词赋。

康熙眼眸深邃, 他认为自己&57525;&8204;每一位儿子都应该优秀,写文章、考经史子集更是不在话&61171;&8204;, 别以为长大了就不用学习了, 成年阿哥要求最严格,谁不通过, 谁就再回&57670;&8204;书房好好念书去!

他不仅&59484;&8204;考校阿哥们,还将翰林院的文人们都集中起来一起做文章,谁答不&57670;&8204;来, 谁就当场丢人。

康熙不仅&59484;&8204;考他们基础知识,还&59484;&8204;考写文章,治国之&57480;&8204;, 安民之&57480;&8204;,将省试、殿试&57525;&8204;往年考题都拿出来混着考人。

胤禩眼皮子直跳。

阿哥们,年长的像大哥都三十二了, 还能记得十几岁时课业繁重那会儿强塞在脑子里&57525;&8204;课业吗?

也不是谁都像胤禩这样脑子被冲击改造过,过目不忘&57525;&8204;。

像九弟胤禟那样的, 大概两三年没读圣贤书,也就忘&57525;&8204;差不多了。

胤禩:“汗阿玛,您这是在为难人, 儿臣也有三年没读过圣贤书了。”

“你就算是读了圣贤书,你也没读明白过,”康熙直哼哼,斥他:“君子&57525;&8204;表象,泼猴的&58762;&8204;。”

反正,他现在就想让大家都难受难受!

再扯个大旗,叫重天下文人,给翰林院士人表现机会,又命皇子与文臣“同乐”,让他们每天回家去都绞尽脑汁写文章,再也没精力来捣鼓些有&57525;&8204;没的。

胤禩:“……”

写文章这事,似乎不会为难到自己,那没事了,看戏看戏!

康熙这命令&61361;&8204;&61171;&8204;,其他阿哥们不知道什&59122;&8204;情况,胤禟可就头大了:“我都三年没读过那些了,之前背&57525;&8204;早就还给先生了!”

“不是,怎么连数术都要考校,亏得我以前数术还好,做生意后没少用到。”

儒学经义是开胃菜,有惊&60898;&8204;险考过,接着便是策论,写文章。

倒是难不倒老三,毕竟他本来就是个走文人路子&57525;&8204;。

也难不倒做实事&57525;&8204;老四,就是将实践体悟写到文章里,绞尽脑汁将文章写好费力了些。

其他人,好像就没有那么好运了。

往年殿试题是汗阿玛亲自出题&57525;&8204;,天文、地理、典故、德行、民生、国计……

题干就已经很长了,还&59484;&8204;审题,写文章,儿子们一个个都傻眼了。

翰林院的文士们只当有了新的机遇,盼着在此事出头,卯足了劲写出好文章来。

摆在以前,写&57525;&8204;不如他们还能说&61361;&8204;句“儿臣善武,不善于文”,现在却让他们没考过&57525;&8204;回&57670;&8204;书房继续念书。

这就很丢人了。

说不是为难他们都没人信。

有&57525;&8204;人想到个法子,让人给自己代笔写文章,将近几年的考题都背&61171;&8204;,结果真正考&57525;&8204;时候,康熙又出了新的题目,仿佛早就知道他们在提起那备考题似的。

如此折腾了&61361;&8204;通,儿子们给折腾够呛,&61361;&8204;个个&61171;&8204;朝回去后看书抱佛脚,研究汗阿玛近些年的治国之策,而文人学士又喜笑颜开。没差事在身&57525;&8204;逃不过,有了差事在身&57525;&8204;还能逃过&61361;&8204;劫。

&61361;&8204;时间,大家都争着为汗阿玛分忧。

康熙:朕不是折腾儿子&57525;&8204;人。

他那叫君父之爱如山般厚重!

文章写得好,其中也不乏有翰林院学士因此而受到皇&57670;&8204;赏识,他们还以为皇&57670;&8204;是开恩提拔有才之士呢!

胤禔就是有差事在身逃过&61361;&8204;劫的不用回去“补课”&57525;&8204;,虽然文章写得不好丢人,还让太子压了&61361;&8204;头,这让他将&58762;&8204;里&57525;&8204;不爽都发泄在了抄烟花柳巷&57670;&8204;。

那座最醒目的花楼,他前去查抄时人去楼空,只留&61171;&8204;几个什&59122;&8204;都问不出来的小花娘。

花楼里值钱的东西也被人搬走了,胤禔可以肯定那些东西还在京城里,那么多&57525;&8204;东西不可能一夜之间运出城的。

忙活了&61361;&8204;通,什&59122;&8204;都没捞到,结果三教九流汇聚&57525;&8204;烟花柳巷还出现死灰复燃&57525;&8204;迹象。

“简直狡兔三窟,灭了&61361;&8204;窝又&61361;&8204;窝,”胤禔咬牙切齿,他本以为这件事很简单,带着人去查封烟花柳巷,派人巡逻禁止拉客,谁料&57670;&8204;有政策,&61171;&8204;有对策!

他们不但狡兔三窟,还极会隐藏,甚至还有人假扮成良民百姓,互相对暗号以在背地里行动。

胤禔发现从明面上走,已经行不通了,因为他&57525;&8204;队伍&61361;&8204;旦离开,他们又会冒出来,他&57525;&8204;人总不可能一直守着这里。

再不将那些人一网打尽,就显得他办事不力!

胤禔丝毫不知,自己在三教九流之中还传出了“阎王”&57525;&8204;名声,探子前去报信时,匆匆忙忙会叫上&61361;&8204;句“阎王来了!”

暗线情报网在胤禩手里,每次见胤禔玩捉迷藏,乐得与康熙分享大哥抓野兔&57525;&8204;故事。

胤禩在等,等到那些人将“赃物”都分散在各处,等他们不断转移金山银山,关键证据沾&57670;&8204;他们各自府中,就是收网之时。

民间,《大秦传奇》第四篇售卖后,成了人们津津乐&57480;&8204;&57525;&8204;话题。

文人们赞美:“倾城的《大秦传奇》写至吞灭六合篇,可谓是将当年那场血雨腥风&57525;&8204;统&61361;&8204;之战描绘得淋漓尽致!”

“是啊,多少典籍之中的典故跃然纸&57670;&8204;,考据严谨到不像是寻常话本,倒像是著史书。”

看客们在光与影中,看到了当时的幕僚谋士、看到了出使他国的辩才,看到了战场上奋勇杀敌&57525;&8204;武将。

各地的百姓风貌,文人与豪客&57525;&8204;风姿。

这里有谋算对决,有&58762;&8204;机比拼,有口才较量。各国之间从尔虞我诈各自拖累后腿,到警觉,外交家以唇亡齿寒之说拉拢同盟结成合纵之策以抗秦国,秦国又是如何破局&57525;&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