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孝为先。因为礼法逼着人家母子不能相认确实有点不近人情。
并且嘉靖在家是独生子,归到孝宗一脉传承孝宗的香火,兴献王(嘉靖的生父)一脉就断了香火。断香火就是绝户了。这在古代也是无法接受的事。
嘉靖以辞职相要挟。这让杨廷和为了难。遗旨写是就是让嘉靖继位,不能换人。换人就失去了法理,就会引起天下大乱。杨廷和担不起这个责任。
杨廷和一派不得不做出妥协,拿出一个折中方案,不再要求嘉靖称生父为叔父,而是要嘉靖称孝宗为皇考(已故父亲称考),称亲爹亲妈为本生父母,让俩爹并列。
你在家是独子,继承了这边香火就断了那边香火,那咱就两边香火一担挑。等你生了儿子,大儿子继承皇位,二儿子继承兴献王,到那时咱再把两边的香火分开。这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嘉靖接受了折中方案,“追尊父兴献王为兴献帝”,为死去的生父追封了帝号。母亲被尊为兴献后。
但兴献帝这个帝号只是一个名誉头衔,只是帝而已,而并非皇帝。“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先有三皇,后有五帝。皇比帝更尊贵一些。说通俗点,帝比王高半级,但比皇低半级,介于皇跟王之间。
嘉靖也想给生父加上皇字,称兴献皇帝。但群臣不干。大臣对他讲:“皇者,正统大义”。皇帝一脉是正统,兴献帝一脉属于旁系,两者不能混淆。
嘉靖试图坚持。但杨廷和等人以辞职相威胁。大臣们也玩辞职这一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嘉靖也没辙了,只得作罢。
有些大臣开始站到嘉靖这一边,认为加个皇字也不无不可。两边都是父亲,平等对待嘛。
张璁更是进一步建议,兴献帝也应该称为皇考,把他的牌位放入太庙祭祀。
朝廷分为两派又开始争论。
因为这个所谓的大礼仪事件,双方争论了整整三年。君臣对立,两派对立,正事都给耽误了。
在这三年里,鞑靼频繁犯边,国内灾祸不断,民变不断。君臣的注意力被牵扯到大礼仪问题上,无法集中精力操心国事。
到了第三年头上,礼法之争进入白热化。
与之前不同的是,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
嘉靖利用这三年时间坐稳了皇位,提拔了一大批自己人入朝。一直站在他这边的张璁现在已经成为内阁成员。有一些之前支持杨廷和的人经过大辩论改变立场站到了他这边。他在朝廷不再人单势孤,腰杆硬了,底气也足了。
与之相比,杨廷和那派势力越来越弱。杨廷和因为礼仪之争心力交瘁,向嘉靖申请退休。嘉靖顺水推舟马上批准。礼仪派失去杨廷和以后群龙无首。
杨廷和退休后,马上有人出来拍嘉靖的马屁,上书嘉靖提议称兴献帝为皇考,称孝宗为皇伯考(皇伯父)。嘉靖将提议交由朝廷讨论。
礼仪派气疯了,坚决不同意。让你称亲爹为生父已经够意思了,怎么还得寸进尺呢?把孝宗称皇伯考?这不是旁系逆袭、反客为主、鸠占鹊巢吗?
孝宗的确是嘉靖的伯父,但嘉靖把孝宗称为皇伯考等于公告天下孝宗一脉绝嗣了。孝宗绝嗣,这是孝宗时期的老臣无法接受的事实。
嘉靖不顾群臣反对,下令更改称呼,让人把生父的牌位从老家迁来,供到太庙里去。嘉靖不仅给了父亲皇帝的封号,还把父亲的牌位放进太庙的正殿。
正殿按规矩只能放9位皇帝的牌位,已经满员了。嘉靖把只当过一年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炽给请了出去,把自己爹塞了进去。
不断有人上书反对,“请罢兴献帝称考立庙”。嘉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将反对者一一“下锦衣卫狱”。
礼仪派真急眼了。他们在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带领下绝地反击。
杨慎号称“明朝三才子”之一。唐伯虎的“江南四才子”跟人家不是一个等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是杨慎写的。不过是他被贬后写的,有感而发。
礼仪派的大臣们也豁出去了。二百多人散朝后不走,在朝堂外静坐、示威、喊口号、递交情愿书。嘉靖令人好言相劝,不走。群臣摆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
杨慎当众发表演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带领群臣哭谏,“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嘉靖被激怒,派出锦衣卫去武力镇压。当时在场的134位大臣“悉下诏狱”。闹得欢的被处以廷杖。有16位大臣被当场乱棍打死。杨慎被当众扒光裤子狠狠打了一顿屁股,然后贬往云南。杨廷和被认定为“幕后黑手”一度被判死刑,后来念其拥立有功饶其不死,开除党内外一切职务和剥夺所有荣誉称号。
礼法之争引发的君臣对立以嘉靖痛下狠手清洗朝堂而告终。
这场礼仪之争历时三年。君臣因为称伯还是称叔这点屁事相互对立吵闹不休。这场风波被称为“大礼仪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