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年——1524年 明武宗堂弟朱厚璁即位,是为明世宗。世宗欲推崇生父,引起礼仪之争。
明武宗死时无子,留下遗言让太后和大臣们商量着办,自己只管闭眼死去。
首席大学士杨廷和向太后提议让武宗的堂弟朱厚璁[cōng]继位。他说按照大明帝国的祖训,皇帝绝后应当兄终弟及。可武宗皇帝独子一个,没有亲兄弟。那只能在堂兄弟里找。朱厚璁跟武宗血缘最近,他爸兴献王跟武宗父亲孝宗是亲兄弟。并且朱厚熜家教很好,会成为一个好皇帝。
太后也没有什么主见,见杨廷和这样讲就同意了。杨廷和马上拟旨,以武宗皇帝遗旨的名义请朱厚璁“来京嗣皇帝位”。
在等候朱厚熜到来期间,杨廷和以皇帝遗旨和太后懿旨的名义,遣散豹房一干人等。江彬之流被杀被关被撵。武宗搜罗来的美女被遣返回家。武宗各种荒唐的命令被撤销。不急的工程被下马。武宗时期的弊政被陆续纠正。
杨廷和拨乱反正赢得朝野交口称赞。
一个月后,朱厚璁从封地赶到京城。杨廷和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朱厚璁,请朱厚璁先进东宫即太子位,再去金銮殿即皇帝位。朱厚璁说我接到皇上的遗旨让我继皇帝位,怎么成了继太子位了?
杨廷和这时才意识到遗旨写得匆忙出现疏漏,仓促间不知该如何应对。
“遗诏”没有明确“继统”还是“继嗣”问题。也就是说,遗诏是让朱厚熜来继承皇位,还是先过继到明孝宗名下成为明武宗的亲弟弟之后再继承皇位,没有说清楚。
按照惯例,以小宗(非嫡系)继承大宗(嫡系长房)都是走过继程序。朱厚熜应该先嗣太子位再嗣皇帝位。杨廷和遗诏写的有毛病。而这个毛病被朱厚熜抓住了。
杨廷和不敢说,那遗旨其实是我写的,我疏忽了这个问题,我的本意其实是继嗣。那样的话等于公开承认遗诏是假的。伪造遗诏是要灭族的。不仅如此,遗诏如果有假,朱厚熜继位的合法性就没有了,政局将会出现不可预估的变数,很有可能爆发夺位大战。
杨廷和一时语塞,只得默认朱厚璁进金銮殿即皇帝位。
1521年,朱厚璁登基坐殿,史称明世宗。因为他的年号是“嘉靖”,所以又被叫做嘉靖皇帝。
嘉靖就任后和众臣讨论父母的封号问题。儿子做皇帝了,老子怎么也得给个名分吧。他希望追认自己死去的父亲为皇帝。
杨廷和当即反对。他说武宗皇帝叫您来“嗣皇帝位”。这个“嗣”是继承血统的意思,就是让您承接孝宗、武宗一脉的香火,说白了就是把您过继给孝宗做儿子。你的户口页已经迁到孝宗的户口本上了。亲属关系一栏写着“次子”。你现在应该管孝宗叫爸爸,管武宗叫哥哥。你原来的爸是现在的爸的弟弟,所以你应该管你原来的爸叫叔叔。您的叔叔顶了天只能称王,不能叫皇帝。
嘉靖不干了。谁说我过继了?遗旨上写的“嗣皇帝位”是让我接任皇帝一职,没提过继的事。
杨廷和深悔自己起草遗旨时措辞不够严谨,但事关先帝血脉传承和礼法,硬着头皮也得顶住。他引经据典向嘉靖说明,旁系亲属继承大统都是这么个规矩。他引的经是程朱理学,据的典是汉宋两代的例子。汉成帝、宋仁宗无子把侄子过继过来立为太子。
嘉靖说不过他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管爹叫叔、管妈叫婶的安排。他强行下旨追封父亲为皇帝。杨廷和也不含糊,抗旨不遵,把嘉靖的圣旨原件退回。嘉靖鼻子都气歪了却拿杨廷和没辙。
杨廷和是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嘉靖这个皇帝可以说是他立的。并且在武宗死后到嘉靖上任前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代理皇帝一职,纠正了很多武宗时代的弊病,在朝野都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杨廷和做了很多好事。而嘉靖一上台就做了一件“错事”。群臣都站在杨廷和一边,希望嘉靖听杨廷和的。嘉靖刚即位,立足未稳,轻易不敢犯众怒。
那年代理学在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属于“高举”和“坚持”的。礼法被认为是大是大非的大问题。圣人既然立下这个规矩,后人就得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群臣多数主张嘉靖应该遵循礼法。
可嘉靖从感情上实在接受不了管爹叫叔的所谓礼法。捡了一顶黄帽子戴却把亲爹整没了。
可一张嘴辩不过百张嘴。嘉靖和杨廷和打嘴仗,文武百官都过来帮腔。
嘉靖感觉自己人单势孤,便以科举试题的方式将君臣矛盾公开,让全国人民大讨论。
一个叫张璁[cōng]的新科进士立即上书支持皇上。他说杨廷和举的那两个例子跟皇上的情况不一样。那是先收养入宫再立为太子。您这是直接接任皇帝,没有过继一说。如果说继承皇位就必须抛弃亲生父母,那也太不近人情了。礼法是根据人情制定的,不是凭空臆造的。他从“情”的角度反驳杨廷和的“礼”。
嘉靖大喜:“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我终于能把我爹保住了。
陆续有其他人声援嘉靖。朝野隔空辩论。在野党以王守仁的心学对抗朱熹的理学,以“求是”批评“凡是”派的死板教条。
杨廷和一派强调理和礼。在野党强调心和情。“心即是理”。没心没肺谈什么理?“圣人缘情制礼”。没情没意的谈什么礼?
本来是嘉靖和杨廷和争论谁说了对,现在却演变成朝野争论朱熹和王守仁谁说的对。具体事务的争论上升到抽象理论的争论。看法分歧演变成路线斗争。
王守仁那时还活着,但是因为家里有丧事没有参与辩论。按照古代的规矩,有孝在身“三年不言”。他需要守丧三年,不谈政治。但是他创立的心学为张璁等人的辩论提供了弹药。
礼法的辩论正在激烈进行当中,嘉靖的母亲来到北京。
她听说自己唯一的儿子变侄子了,想不通,留在通州(北京通县)不肯进京。我是来看儿子来了,不是来看侄子来了。我儿子当了皇帝就不认亲妈了吗?
嘉靖闻讯大哭。他对杨廷和等人讲:这个皇帝我不做了。我跟我妈回家去。我不能因为贪恋皇位失去了在母亲跟前尽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