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年——1044年??宋夏爆发战争。战争以宋“岁赐”议和结束。
现在的李元昊已经跟当年的李继迁不能同日而语,不仅地盘扩张了很多倍,人口也增加了很多倍。想当年李继迁不过几万人马而已。现在的李元昊拥兵50万。“吐蕃、达靼、张掖、交河,莫不服从”。
达靼是来自蒙古草原的突厥人的一支。交河在西域境内。西夏的势力范围从黄河以西一直延伸到西域,包括陕甘宁青疆。这个范围内的各民族都归附了西夏。
李元昊率兵进攻宋朝的延州(陕西延安)。
延州受到攻击向后方请援。各路援军立即开往延州。
援军走到三川口(陕西延安安塞区东)的时候遭遇西夏军队。两军激战两天,宋军大败。
适逢天降大雪,夏兵在延州城外饥寒交迫,于是撤兵而走。
朝廷对三川口之败非常震惊。宋仁宗重新组织军队增援西北。他任命夏竦为安抚使,韩琦和范仲淹为副使,前去西北指挥作战。
这三人都是文官,饱读诗书之士,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
夏竦靠“恩萌”做官,从主簿(文员)做到户部尚书。
韩琦是进士出身,以诗词闻名。时任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书。
范仲淹是应天府书院的高才生。应天府书院是宋朝四大学院之一,用现在的说法叫全国重点中学。中学毕业后考上进士,入朝为官。时任权知开封府,相当于首都开封的代理市委书记。
宋朝皇帝重文轻武。“满朝朱紫贵,全是读书人”。穿红袍、紫袍的高官都是熟读圣贤书、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文人。连带兵的统帅都使用文官。武官只是充当鹰犬的角色。不过隔行如隔山,文官毕竟不是干这行的,即使熟读兵书也不一定能运筹帷幄。
韩琦和范仲淹在战略问题上发生了分歧。老韩主张攻,老范主张守,各有各理,各不相让。夏竦也协调不了,只好上报朝廷让皇帝裁决。宋仁宗更没主意,让他们自便,各带一半兵,爱攻攻爱守守。
韩琦坐镇泾州(甘肃泾川)积极准备进攻。范仲淹坐镇延州修造防御工事。
夏竦很是无奈,上书朝廷,反对分兵。敌军集结兵力迎战我军。我军两路夹击,尚且担心有一路迟到,不能重创敌军。如果单靠一路迎战敌军,恐怕没有胜算。
朝廷议而不决。李元昊已经杀过来了。
李元昊进犯渭州(甘肃定西陇西县东南)。范仲淹坚守不出。韩琦主动迎战。
韩琦倾军而出,派将军任福前去迎战。
李元昊以诈败吸引任福来追。任福果然上当,被李元昊牵着鼻子引进了口袋阵。宋军大败,损失一万多人。任福战死沙场。
韩琦被宋仁宗阵前撤职。
朝廷命范仲淹率军再战李元昊。范仲淹说任福是边关名将,尚且打不过李元昊。我手下没人,更没胜算。还是继续打防守反击的好。范仲淹拒绝出兵。
朝廷对范仲淹非常不满。后来听说范仲淹和李元昊私下有书信来往,朝廷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