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兵权也就有了政权。刀把子有多粗权把子就有多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在各节度使逐渐脱离中央的情况下,太监掌握的这支禁军就成了王朝中的一支生力军。太监也随之成为朝中权力最大的官。宦官专权的局面再次出现并且益发升级,后来甚至能定夺皇帝的废立。
藩镇未除,宦官又起,大唐王朝多灾多难。
吐蕃趁唐朝内乱之机也跑来浑水摸鱼。这让唐朝刚出龙潭又入虎穴。
唐德宗在最困难的时候向吐蕃求援,许以西域四镇。吐蕃出兵去攻打朱泚却被朱泚收买,撤兵回国。等唐朝打败了朱泚,诸事已毕,吐蕃要求唐朝按约行事割让四镇。唐朝当然不同意。见过不要脸的也没见过你们这么不要脸的。
唐朝和吐蕃因此交恶。
786年,吐蕃大举入侵唐朝。吐蕃的先头部队杀至咸阳附近。
唐德宗又想跑被大臣哭求拦下。唐德宗只得硬着头皮迎战吐蕃。他派浑瑊去守咸阳,派李晟去守汧[qiān]城(陕西宝鸡千阳县)。
李晟主动出击,在吐蕃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他交代带队将领,不打头不打尾,专打豆腐腰。放过吐蕃前军,袭击吐蕃中军,必能取得大捷。
果然,吐蕃大部队从汧城过时遭到TJ袭击,大败而逃。
吐蕃主帅尚结赞对人说:“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瑊而已,当以计去之。”他打算用离间计除去他最为忌惮的唐朝大将李晟、马燧和浑瑊。
尚结赞派军突袭凤翔,在城下点名要见李晟,大喊:李令公既然邀请我们来,怎么还不出来劳军?喊完话,吐蕃便撤走了。
李晟听到消息吓出一身冷汗,担心有人怀疑他勾结吐蕃,立即派兵追击吐蕃。TJ在摧沙堡(宁夏固原西北)追上吐蕃军,击败吐蕃军并占领了摧沙堡。他以此自证清白。
不久,吐蕃人卷土重来,攻陷盐州(宁夏吴忠盐池县)、夏州(陕西榆林靖边县)等地。
盐州盛产食盐,对唐朝来说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唐朝几乎一半的财政收入来自盐税。对于财政拮据的唐朝唐朝来说,丢了盐州就等于被人卡住脖子。唐德宗调兵遣将反攻盐州,把马燧和浑瑊都派了上去。
吐蕃一看唐朝大部队上来了,便假意求和。他们的粮草供应出现问题无法支持大规模作战,想以和谈做缓兵之计。
李晟看破吐蕃伎俩,极力要求趁机反攻吐蕃。韩湟支持李晟,建议给李晟十万兵马一鼓作气收复被吐蕃占领的河湟二十州。马燧则持相反意见,建议与吐蕃和谈,集中精力对付回纥。
唐德宗认为韩湟是个大忠臣,非常信任他,听从他的意见下令进兵。
吐蕃人害怕了,重金贿赂马燧,答应归还盐州等地,让他劝说唐德宗同意和谈。马燧于是要求朝廷再次讨论是战是和。
偏巧这时韩湟得病死了。李晟失去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并且唐德宗受吐蕃离间计的影响,对李晟掌握兵权心存忌惮。于是唐德宗改变主意,同意与吐蕃和谈,同时明升暗降夺了李晟的兵权。
李晟收复长安有功被封为副元帅。唐德宗让李晟改任太尉入朝为官,把副元帅一职转给马燧。
唐德宗派人去跟吐蕃人和谈。
吐蕃人一面跟唐朝周旋,一面把部队撤回休整。TJ因为和谈的原因没有派军追杀。吐蕃军安全地撤回国内。
两国使者穿梭往来好长时间终于完成和约,定下两国会盟的时间和地点。
吐蕃人也熬过了青黄不接的季节。
吐蕃点名要求朔方军主帅浑瑊和灵州节度使杜希全、泾源节度使李观作为唐朝的会盟代表。
这三位将领都是防御吐蕃第一线的将领。浑瑊率领的朔方军是前线的主力。
唐德宗恢复吐蕃人,杜希全回家守孝,李观已经调任他职,派浑瑊作为唐朝特使去参加盟会。
到了会盟的那一天,唐朝使团毫无戒备地进入会盟地点。突然,吐蕃伏兵四起。手无寸铁的唐朝官员被吐蕃生擒活捉。浑瑊抢了一匹战马侥幸逃脱。
消息传来,唐德宗大惊失色。和谈地点离长安不远。唐德宗担心吐蕃趁势杀过来,又准备离开长安躲避。大臣们苦劝才把他留下。
所幸吐蕃人没有趁机杀入唐朝。吐蕃人没能骗来三位TJ将领就已经失算了,然后又没能抓住浑瑊,认为无机可乘,扫兴而回。
如果浑瑊等几位将领被吐蕃人抓住,吐蕃打进来的时候整个边防线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窘境。边防军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吐蕃可以长驱直入打到长安城下。
吐蕃人临走时把抓来的唐朝使团的人给放了。放并不是白放,吐蕃人借这些人之口再施反间计。
马燧的侄子在被俘的使团之中。吐蕃人对他讲,之前我们青黄不接,马都饿得抬不起蹄子。如果马燧此时发动进攻,我们就全军覆没了。马燧支持和谈救了我们一命。我们对马燧感激不尽,所以不会扣押他的亲人。
这话被其他人听到,然后传到唐德宗的耳朵里。唐德宗迁怒于马燧,封他为司徒,解除了马燧的兵权。
吐蕃人最怕李晟、马燧和浑瑊,说“去三人,则唐可图也”。只要除去这三个人,唐朝再没有值得吐蕃担忧的人。吐蕃施展离间计虽然没能除去三人,但至少让唐朝两员最能打的战将被闲置。
吐蕃的马草已肥,继续侵扰中原。百姓不堪忍受,唐德宗也整天提心吊胆。可是,忠于朝廷的军队不足于抗击吐蕃,藩镇的军队又不听朝廷调遣,唐德宗有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