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4年——787年??朱泚、李怀光、李希烈、朱滔死,内乱平。吐蕃进犯。
朱滔率军南下,打算占领洛阳,打通与哥哥朱泚的交通。他邀请田悦与他联兵南下。
田悦已经决定退出战争,找各种借口拒绝出兵。
朱滔见田悦这种态度知道田悦已经归唐,气得大骂田悦忘恩负义。昔日你身陷重围,命悬一线,是我背叛天子,舍弃亲哥,发兵救你脱险。没想到你刚脱离险境之后就背叛我。
朱滔怒不可遏下令进攻田悦。
朱滔跟田悦开战减轻了唐德宗的压力。李希烈自立为大楚皇帝后发兵南下,进攻江淮楚国旧地。唐德宗让关外部队对付李希烈,自己集中精力对付朱泚。
唐德宗让李怀光、李晟尽快收复长安。李晟听命进逼长安。而李怀光屯兵咸阳,按兵不动,声称部队人疲马乏需要休整一段时间。
朱泚看破李怀光的内心,暗通李怀光,许诺和他平分关中,并列为帝。
李怀光因对唐德宗心怀怨恨产生贰心,答应和朱泚联合。
李怀光反戈一击派兵去奉天捉拿唐德宗,把唐德宗吓得狼狈逃往梁州(陕西汉中)。
不过李怀光反唐,他的部下不肯反唐,拒绝和TJ作战。李怀光下令进攻李晟。“三令其众,众不应”。他的部下纷纷举兵投降李晟。
李怀光众叛亲离,只得带领残余部队烧营而走。后来在TJ的围攻下,李怀光自知难逃一死上吊自杀。
李怀光叛乱搅黄了唐德宗的反攻计划。单靠李晟一人打不过朱泚,唐德宗于是向宿敌吐蕃借兵反攻长安。他承诺事成之后割地相谢。
吐蕃助兵两万进攻长安,在武亭川(渭河支流漆水河)打败朱泚,斩首万余人。
朱泚知道吐蕃贪财,重金贿赂吐蕃别管中原闲事。吐蕃得了贿赂果然收兵,沿途抢掠作为助战唐德宗的辛苦费。
不过吐蕃重创朱泚也是帮了TJ大忙。外号“万人敌”的唐朝猛将李晟[shèng]指挥军队向长安发动总攻。
朱泚率军迎战被杀得大败。他的部将张光晟劝他趁TJ还没有合围,赶紧逃出长安,自己在这里坚守牵制官军。朱泚感激张光晟的忠心,率众西逃。他前脚走,张光晟后脚就向李晟献城投降。
李晟收复了长安,派军追杀朱泚。
朱泚的部众沿途逃散,朱泚逃到泾州时身边只剩下一百多个骑兵。泾州守将在朱泚得势时投降了朱泚,见朱泚失势便决定归唐,拒绝朱泚进城。
朱泚无处可去便想西逃投奔吐蕃。他的部下不愿去吐蕃,在他背后张弓搭箭一箭把他射翻马下,过去补上一刀砍下他的脑袋去向李晟投降。
朱泚败亡之时,他的弟弟朱滔也完了。
朱滔恨田悦归唐猛攻魏博。唐将李抱真亲赴王武俊军营,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王武俊出兵夹攻朱滔。他对王武俊讲,你如果不去救魏博,朱滔打下魏博,下一个就是你。王武俊被说服,与李抱真合兵一处大战朱滔。朱滔大败而逃,回到幽州不久便暴病而亡。
这时叛军只剩下一个李希烈。各路TJ腾出手来合力围攻李希烈。
李希烈连战连败。他的部将纷纷弃他而去回归大唐。李希烈忧惧成疾。他的大将陈仙奇趁机指使医生在药里下毒把他毒死,然后率众投降唐朝。
至此,历时五年的藩镇之乱终于被平定。国家恢复了平静。唐德宗也回到长安接着做他的皇帝。但藩镇割据并没有被消除而是更加严重。唐朝看起来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实际上已经四分五裂成诸侯国。军阀割据的格局一直延续唐朝结束。
内战之后的中原人丁稀落、经济残破。人口流失三分之二,并且大多是青壮年。又赶上大旱,河枯井干,颗粒无收,斗米千钱,饿殍遍野。人们骨瘦如柴,脸色都绿了。如果在街上偶尔见到一个喝醉酒的人都当稀罕事互相传。百姓吃都吃不饱,哪有余粮酿酒?连皇宫都没酒喝了。
当兵的在军营闹事,嚷嚷要出去找吃的。他们高喊:又不让我们出去,又不给吃的,把我们当囚犯了?当官的哪敢放他们出去。他们出去还不把百姓的锅掀了、炕扒了?
唐德宗担心泾原故事重演,愁的要死。
驻守江东的镇海节度使韩湟得知关中缺粮立即送来一批粮食。唐德宗大喜过望,招呼人出去买酒庆贺。百姓饿瘪了许久的肚子终于填满一回,竟然撑死很多。
感激不尽的唐德宗遥封韩湟为宰相。
韩湟是著名宰相韩休之子,唐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他画牛是一绝。他的《五牛图》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和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大书法家颜真卿。他在奉命出使李希烈时被李希烈扣留并杀害。
韩湟对唐朝忠贞不二,一直按时按量向朝廷进贡。
唐朝在安史之变前有328个州。如今被吐蕃占领和军阀割据了大半。能向朝廷进贡的州只有150个,其中还包括有一搭无一搭、或多或少进贡的州。韩湟管辖的15个州始终坚持向朝廷准时足量进贡。
但国家财政只靠一个韩湟不能支持。唐德宗的度支(财务总监)告诉唐德宗:我们的库底只能坚持70天了。如果不采取措施,70天后我们得像冰岛一样宣布国家破产了。
唐德宗下旨节衣缩食,裁减各级TJ官员,加强朝贡、税赋管理和盐铁专卖,鼓励边防军屯耕以减轻中央负担。
缺人少粮又没钱,唐德宗雄心不再,也没了重建中华的底气,对藩镇姑息迁就,只求天下太平,哪怕只是表面上的安定团结。
“泾师之变”后,唐德宗开始宠信太监。他上台后曾一度压制宦官,把禁军交给武官掌管。但从长安逃出时,他身边只有一群太监护驾,禁卫军竟然一个没来。失望之余,他下令把皇家禁军交还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