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年——683年??裴行俭再平东西突厥。唐高宗病卒。
TJ连败吐蕃手下。之前被TJ征服的突厥、契丹等族开始轻视唐朝而尊崇吐蕃。他们跟吐蕃串通频频骚扰唐朝边境。
西突厥被唐朝灭了国,但部落还在,人还在。西突厥部落首领阿史那都支自封突厥可汗,暗中勾结吐蕃,准备叛唐攻取西域。
他们还没有发动,唐朝这边就已经得到消息。唐高宗打算先发制人派兵攻击他们。大臣裴行俭说西北军刚打了败仗不适合马上出兵,最好使用计谋摆平西突厥人。唐高宗当然愿意不动兵戈,就让裴行俭照他的意思办。
裴行俭借口出使西域,来到西突厥人的营地,邀阿史那都支过来见面。阿史那都支不知道裴行俭此行目的,出来见裴行俭。裴行俭当场把他扣押,随后以他的名义召来西突厥各部落的酋长来见。这些酋长随即也被扣押。裴行俭把突厥部落酋长扣留在安西都护府作为人质,然后带着阿史那都支回到长安。
西突厥群龙无首无法发动叛乱。西域暂时得到安定。
裴行俭刚回到长安,北方DONG突厥人又爆发叛乱。这次叛乱唐朝事先一无所知。等得到消息时,整个漠南的突厥部落已经完成大联合。叛兵数量达到数十万人。
相比西突厥,DONG突厥离长安更近,威胁更大。唐高宗急忙调兵遣将前去讨伐。
TJ初战连战连胜,开始产生轻敌思想。某日天降大雪,TJ相信突厥人不敢来犯,不加戒备,放心睡觉。
DONG突厥人趁夜偷袭TJ大营。TJ毫无防备被杀得大败。DONG突厥人趁势杀入唐朝境内。
契丹人和奚人也趁机造反,入侵唐朝的营州(辽宁朝阳)。
唐朝北部边境烽烟四起。
唐高宗只得再派军队前去围剿。他认为裴行俭有勇有谋,是个做主帅的材料,请裴行俭挂帅率军北伐。
唐高宗给了裴行俭18万军队。加上在北方驻防的军队,裴行俭能够指挥的军队有30万。
裴行俭吸取前军兵败的教训,步步设防。他相信突厥人还会故技重施,偷袭TJ。
果不其然,TJ行至朔州(山西朔州),运送粮草的车队遭到突厥人的偷袭。所幸裴行俭早有准备,在粮车上埋伏下手持陌刀(长柄大刀)、强弩的精兵。突厥人杀来时,伏兵突然杀出打了突厥人一个措手不及。突厥人狼狈而逃,又被远处埋伏的TJ截住,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突厥人再也不敢靠近TJ队伍。
裴行俭率军行至黑山(内蒙包头西北)遭遇DONG突厥叛军的主力。
两军随即展开决战。TJ大败突厥军,活捉了突厥军的主将。DONG突厥叛军遭受重创,残余逃入狼山(阴山)。
唐高宗派人召回裴行俭,让他留少数部队清剿残敌,把主力部队拉回来防御吐蕃。
吐蕃趁TJ北伐再次出动侵犯河源(在青海西宁境内)。镇守西北边境的黑齿常之率军将吐蕃击退。
唐高宗担心吐蕃人卷土重来,令裴行俭增援西北。
但是吐蕃人没有卷土重来,DONG突厥人死灰复燃。被裴行俭打散的突厥人重新聚集在一起,进攻唐朝的原州(宁夏固原)、庆州(甘肃庆阳)等地,意图打通与吐蕃勾结的通道。
唐高宗发觉突厥人的企图后立即派裴行俭再次率军讨伐突厥。
吐蕃人见TJ主力北上,出兵进攻良非川(在青海东),企图把TJ拉回来。
所幸青海有黑齿常之驻守。黑齿常之率军击退吐蕃军。吐蕃人连败黑齿常之手下,怕了黑齿常之,不敢再来侵犯唐朝边境。
裴行俭没了后顾之忧,放心北上。
当时,突厥人正在进攻横水(山西大同西北)。裴行俭没有增援横水而是连派两路TJ深入突厥人的后方,寻找和占领突厥人的后勤基地。
突厥人得胜回来发现老窝被端了,妻儿老小和辎重都成了TJ的战利品,犹如兜头被浇一盆冷水,士气大跌。突厥人无心恋战,怏怏北返。TJ在后面紧追不舍。突厥人没吃没喝没士气,战无可战,只能投降。
DONG突厥之乱终被裴行俭平定。
摁下葫芦瓢起了瓢。DONG突厥之乱刚被平定,西突厥又发动了叛乱。
裴行俭诱捕突厥酋长只是延缓了叛乱时间。突厥人选出了新的首领,然后发动叛乱。
唐高宗手头没人可使,只能请裴行俭辛苦辛苦再跑趟西域。问题是裴行俭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鞍马劳累身体吃不消,还没启程就病死在军中。
唐高宗本来将不多的善战之将又少了一位。唐高宗实在没辙了只得重新启用薛仁贵。
所幸安西都护王方翼率领西域各国联军击败西突厥叛军,平定了西域。薛仁贵免去西域之行。
但是,不久DONG突厥的残余聚众作乱再次侵入山西。薛仁贵奉命北上率军反击。
两军阵前,突厥人问TJ主帅是何人?TJ回答是薛仁贵。突厥人不信,以为TJ拿薛仁贵的名头吓唬他们。薛仁贵打马向前,摘去头盔。突厥人一看果真是薛仁贵,吓坏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名头太大了。突厥人都怕他。突厥人不敢跟薛仁贵交手,扭头就跑。薛仁贵挥军掩杀,斩杀上万人,俘虏两万多人。
可惜的是薛仁贵在战后也得病死了,时年68岁。
薛仁贵的死讯传开,突厥人像打了鸡血一样激动起来,开始大举进犯唐朝边境。
唐高宗实在没辙了,只得把镇守西北的黑齿常之调到北方防御突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