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年——680年??唐朝盛极而衰。吐蕃、突厥、新罗等轮番作乱。TJ精兵强将不再,疲于应付。
灭亡高丽使唐高宗的武功达到极盛。但随即惨败于吐蕃标志着唐高宗的武功盛极而衰。
连年征战不仅使国力受损也使百姓的厌战情绪高涨。百姓不乐意参军也不乐意参战。参军参战对他们没什么好处,只有害处。
唐朝能征惯战的战将也出现断层。唐高宗让七老八十的李世勣出征高丽说明唐朝实在没人了。苏定方也老了。两人在灭亡高丽后不久先后离世。唐太宗时代留下的战将只剩下薛仁贵一个。
唐太宗时代名将如云。唐高宗时代几乎没有新面孔出现,只是在吃唐太宗的老本。
讨伐吐蕃时唐高宗给薛仁贵配备的副将郭待封倒是个新面孔。但那家伙简直就是一个蠢货,害得薛仁贵全盘计划落空,惨败于吐蕃。
打仗不光看主帅的本事,也需要将士们同心协力的配合。主帅下令没人执行、将士出工不出力都没办法打胜仗。
唐高宗病魔缠身也不想再开疆扩土,只想守住现有的领土就得了。但是缺少精兵强将守住已有成果也是不易。
从东北到西边一直不很太平。吐蕃人在西边明里暗里跟唐朝争夺西域控制权。高丽人不断反叛让TJ占领军疲于应付。
新罗很不仗义。在受到高丽、百济威胁时向唐朝摇尾乞怜,大敌刚去便忘了唐朝的救命之恩,开始跟唐朝反目。
很多高丽百姓不愿意接受唐朝的统治,举家逃往新罗。新罗开门笑纳。并且,新罗还允许高丽叛军在新罗建立流亡TJ指挥高丽叛乱,册立高丽叛军首领为高丽王。
新罗出兵进攻百济旧地,一气攻陷82座城池。
高丽、百济现在属于唐朝,新罗招降纳叛攻城略地无异于与唐朝为敌。
唐高宗终于忍无可忍,派大将高侃领兵东征高丽。
高侃曾参加过灭高丽之战,对高丽的情况比较熟悉。
671,年,高侃率军在安市(辽宁鞍山海城市)击败高丽叛军。次年,高侃进军白水山(大约在韩国全州境内),再次击败高丽叛军。新罗派军救援白水山,也被高侃击退。高侃的副将李谨行又在瓠芦河(韩国临津江)西岸击败高丽叛军。残余的高丽叛军逃到新罗。
高侃花了三年时间重新收复了高丽。
新罗公然派兵与TJ对战,等于公开向唐朝宣战。唐高宗不能不做出反应。他下令废黜新罗王,派刘仁轨率兵护送新罗王的弟弟金仁问回国即位。
刘仁轨率军横渡瓠芦河与新罗军决战,击败新罗军,攻克新罗重镇七重城(大概在韩国首尔附近)。与此同时,李谨行也杀入新罗,三战三捷。
新罗王眼见有亡国之忧,赶紧向唐高宗请罪服软。
武则天向唐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其中一条就是息战。这十几年来唐高宗连年用兵,民力财力兵力消耗太大。再加上水旱灾害、封禅泰山,百姓负担过重,社会矛盾加深。武则天希望停止战争,与民休息。
唐高宗也不想打了。收复高丽就打了数年。再打下新罗又得需要多少年?如果把军队都调往新罗,吐蕃肯定又会趁虚而入。
唐高宗就坡下驴,宣布赦免新罗王的罪行,恢复了他的王位,召回新罗王的弟弟金仁问。同时唐高宗命令刘仁轨率军撤出朝鲜半岛赶赴西北防御吐蕃。
唐高宗“风眩”病越来越重,头昏眼花,无法理事。他想让武则天摄政。朝臣不同意。有太子不用,让皇后临朝听政,自古以来都没有这样的先例。
唐高宗于是便打算禅位太子李弘,自己去做太上皇。
李弘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在武则天做了皇后之后被立为太子,现在已经23岁。唐高宗病重期间曾让太子监国,感觉太子办事还行。
可唐高宗刚有禅位的想法,还没来得及去做,太子就突然得急病死了。
因为太子死得蹊跷,坊间传言皇后武则天毒死了太子。《资治通鉴》说:“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大家都认为是武则天毒死了太子。但是大家只是怀疑,谁也没有证据。
唐高宗亲笔写的悼词里面说太子听到父皇将要传位给他时悲痛不已,痛哭流涕,以至病情加重,最终不治。也就是说,太子原本就有病,受到刺激,病情加重导致不治身亡。
太子究竟是怎么死的,这是一个历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