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出兵十万从雁门关杀入北齐。宇文护派随国公杨忠率一万步骑兵北上去和突厥人会合,带领突厥人去进攻晋阳。他另派郑国公达奚武率领三万骑兵东出平阳(山西临汾尧都区),牵扯北齐兵力,策应杨忠。
杨忠攻城拔寨,连下北齐二十多城,攻破雁门关放入突厥人。被挡在雁门关外面的十万突厥人蜂拥而入,跟杨忠合兵一处进攻晋阳。
高湛听说周军来袭,亲赴晋阳指挥作战。他到晋阳的第二天,北周和突厥联军也杀到了。高湛看到联军兵势如此强盛,后悔来晋阳,打算赶紧离开。部下死死拉住他,不让他走,说你一走军心就散了,我们必败不可。高湛只得勉强留下。
适逢大雪连日不绝,地面上积起数尺厚的雪。这样的鬼天气别说交战,空手走路都难。
突厥人看见城上的齐军兵容齐整,责备杨忠说:你们说齐国大乱,所以我们前来讨伐。可你看看他们目光如铁,哪有乱的样子?
突厥人临阵退缩不肯出战。杨忠只得自己率军出战。
北齐大将段韶率军出城迎敌。联军在两里开外排开阵势。
齐兵主动求战被段韶拦住。他让联军先发起进攻。地面上积着厚厚的雪,士兵们穿着沉重的铠甲往上冲非常消耗体力。他想让周军来攻,自己以逸待劳。
杨忠指挥步骑兵发起冲锋。步兵呼哧带喘跑了两里路,跑慢了多挨几箭,跑快了少挨几箭但是体力透支了。好不容易跑到跟前也没力气打了。
段韶等周军杀到近前,擂鼓进攻,一下就把杨忠打垮了。
突厥人扔下杨忠跑了。在回去的路上,他们在雪地里艰难前行。马膝盖以下的毛都掉光了。马连累带冻又没吃的,几乎全死掉了。他们拿矛当拐杖一步一挪逃回漠北。
周军损失多少不详,想必好不到哪去。
南路的达奚武得知杨忠兵败赶紧回撤,遭到齐军追杀也损失不少。
高湛得知获胜后像小孩一样抱着手下失声痛哭。
此战北齐获胜北周惨败,但给人感觉倒是像北齐败了一般。两国以黄河为界。之前北周为防止北齐越过黄河发动进攻,每年冬天都要砸碎河冰。此战之后,砸冰的活转到了北齐这边。
高湛为了防止北周再次发动进攻,把宇文护的母亲送回北周。高湛讨好宇文护,希望他别再打了。
但是宇文护想不打都不行。突厥人主动来约他再次进攻北齐。宇文护担心拒绝突厥人会惹怒突厥人。如果突厥人翻脸跟北齐联手打北周可就麻烦了。宇文护于是调动全国兵马二十万再次伐齐。
突厥人从北路杀向幽州。周军从南路杀向洛阳。两军同时出兵,南北夹击北齐。
高湛不知该如何是好,去请教段韶。段韶说先别管突厥人,他们充其量抢点东西。咱们应该集中力量阻击北周军队。高湛于是把北齐三大名将斛 [hú] 律光、段韶、高长恭都派到南边。
这都是高欢时代留下的老将。其中那个斛律光出世以来就没尝过败绩,是北齐的百胜将军。
高长恭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兰陵王,文武双全,因为容貌俊美被列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周军正在围攻洛阳时,斛律光等人率军赶到。
两军开始交战。兰陵王奉命去给洛阳送信,约守军里应外合。他率五百骑兵冲击敌阵。这五百骑兵竟然冲破敌人的千军万马,一直冲到洛阳城下。兰陵王呼叫城上守军打开城门。守军不知是敌是友不敢开城。骑兵的头盔不仅护头也护脸,几乎就露两只眼,离远看根本认不出是谁。兰陵王于是摘下头盔,让守军看清他的面目。守军一看是兰陵王,大喜,马上派出弓弩手出城增援。守军和援军内外夹击将周军一举击溃。
周军逃回的路上布满死尸和丢弃盔甲和兵器物资。
战后北齐创作《兰陵王入阵曲》歌颂兰陵王的战功。此曲载歌载舞,舞者模仿兰陵王作战时的劈杀动作,尤其突出表现兰陵王露出真面目时的情景。此曲是史载中国最早的戏剧。
可能是表演的需要和夸张,舞者把兰陵王摘头盔改为摘面具,后世便误以为兰陵王作战时戴着面具。
中国传统戏剧,比如京剧,表演时需要在脸上画脸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脸谱的前身是面具。古时唱戏不画脸而是戴着面具。戴着面具表演被称为大面(代面)戏。而大面戏的起源被认为是《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被后人熟知因为他的美貌、文武双全以及《兰陵王入阵曲》的广泛流传。
电视剧《兰陵王》所描写的有关兰陵王的爱情故事于史无据。史料中跟兰陵王个人感情生活有关的只有一句话“即钟犹予之爱,亦惟尚德之无”,意思是既钟情缠绵悱恻的爱情,又不使自己高尚品德缺失。但是对于编剧来说,这句话就足够了。
如果说兰陵王闻名是因为《兰陵王入阵曲》的话,那么他死也是死在了这上面。皇帝没人歌颂去歌颂王爷,这不仅会引起皇帝的嫉妒也会引起皇帝的猜忌。兰陵王后来被皇帝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