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军进而包围了樊城。襄阳岌岌可危。
正在这时南齐大司马王敬则在会稽郡举兵反叛,率领叛军十几万杀向建康。萧鸾顾不得襄阳,急忙调兵遣将保卫建康。所幸王敬则仓促起事,兵器装备不足,只给前锋部队分发了兵器。后来追随他的人都是赤手空拳。两军交战时,官军的增援部队赶到,袭击叛军的后军。叛军的后军士卒没有武器无法作战只能四散奔逃。前锋部队不明就里也跟着跑散。王敬则年老体衰骑不了马,被官军追上杀死。叛乱很快被平息。
萧鸾内忧外患之下病情加重,终于一命呜呼。
萧鸾做上皇帝后建康状况急转直下。他是篡位上台,总担心别人篡他的位,对臣下时刻提防。他不敢放权,事无巨细全部亲自处理,日理万机一刻不得闲,生生地把自己的身体拖垮了。曾经数度病危又被抢救回来。他知道自己命不长久,不得不考虑后事。他当时只有四十多岁,儿子们年岁尚幼。太子萧宝卷只有十几岁。他担心儿孙守不住江山,嫉妒萧道成、萧赜的儿孙年长,于是杀了他们以除后患。杀完皇亲又开始猜忌旧臣,认为他们不忠于萧道成、萧赜,也不会忠于自己,留着终归是祸患。在疑心的驱动下,他开始清洗朝中萧道成、萧赜提拔起来的老臣。王敬则就是受到他的猜忌后出于自保起兵造反。他侥幸平息了王敬则之乱,但无力抵抗北魏的进攻,预感末日即将来临,忧惧而死。
萧鸾一死倒救了南齐。元宏听说萧鸾死了,下令撤兵。他在撤退命令里说“礼不伐丧”。人家现在有丧事了,我们这时候打人家不合适,先撤回去等他们办完丧事再接着打。
其实,元宏是因为鞍马劳顿生病了,并且病得很重,怕死在前线,就坡下驴撤兵回去养病。
魏军撤走让南齐逃过一劫。
太子萧宝卷灵前即位。他上台第一件事当然是为父亲萧鸾操办丧事。在守灵期间,萧宝卷理应带领群臣哭灵。但他借口嗓子疼,不肯哭。有一个大臣哭得前仰后合,帽子掉了下来,露出一个大秃头。萧宝卷忍不住哈哈大笑,对身边人说,快看,像不像一个秃鹫在哀嚎?他这种严重失礼行为给群臣留下很坏的印象。
萧宝卷趁魏军北撤派太尉陈显达率军北伐,收复雍州失土。
元宏撤走时只留下少数部队据守已占领地区。陈显达杀过沔水,击败魏军,杀至距离襄阳300里的马圈(河南南阳邓州市东北)。魏军固守待援,但援军迟迟不到,在弹尽粮绝之时不得不弃城逃走。陈显达占领了马圈。
元宏此时病还没好利索,但听说前线吃紧坚持要亲自率军出征。他下诏说:陈显达率兵来侵,沔阳危急,如果我不亲临前线指挥就不能消灭这群贼寇。
其实北魏战将如云,并不是非他不可。他只是不敢把几十万军队交给别人而已。他推行汉化,强行迁都,得罪了鲜卑贵族,导致叛乱频发,政局不稳。
他的太子元恂拒绝穿汉服说汉话,把他赐给的汉服全部撕碎,坚持要返回旧都。他气得大骂元恂。但元恂非但不思悔改还举兵反叛,想要推翻他提前继位。他不得不废了元恂,另立太子元恪。
鲜卑贵族秘密联络各州刺史、将军,打算救走元恂返回旧都另立中央。好在阴谋提前泄露,叛乱没有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元宏只能把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凡事亲力亲为。虽然他的病还没好,他也只能抱病率军出征。
元宏率军到达马圈。陈显达率军出战被魏军击溃。魏军一直追杀到沔水才止步。齐军被杀被淹死的十有八九。魏军本想乘胜杀至襄阳,但元宏病倒了。魏军只能停下战事护送元宏回国。
元宏死在了回军的路上,死时只有32岁。
据说元宏死于肺痨。他幼年时受到过冯太后体罚,“单衣闭室,绝食三朝”,连冻带饿落下病根。加之他父亲早婚早育,十四岁就生了他,致使他先天不足,建康情况一向不佳。元宏抱病南征,鞍马劳顿,体力精力消耗过大,病情加重,最终不治而亡。
临死前他遗命太子元恪继位。
元宏暴崩让南齐又逃过一劫。老天爷真是眷顾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