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果酒就更是不堪了,首先就是杂质太多,酒液浑浊不堪,其次就是因为单宁酸的存在,酿出来的果酒始终会有一种非常明显的苦涩味,比如后世越是贵的葡萄酒,就越是苦涩难喝,反而越是酸甜可口的,说明越是便宜,最便宜的葡萄酒喝起来就跟糖水差不多了。而在大宋朝,一般人都接受不了果酒的苦涩,所以果酒的地位比粮食酒中的劣酒还不如,相比粮食酒来说价格也是非常之低,除非有人实在是没钱买不起粮食酒了才会买来果酒喝一点。
而到了张玉兴这里事情就不一样了,张玉兴之前的工坊在做肥皂和香皂之时,已经能够分离出来大量的甘油,以前这些甘油一直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甘油在后世经常大量用于食品工业的添加剂,可以做为甜味剂和保湿剂来使用,就是因为甘油能够分解掉水果中的单宁酸,只需要在生产时加入百分之一左右的甘油,就能有效的去掉果汁和果酒中的苦涩,不仅如此,还能增进果汁本身的厚味和香味,外观鲜亮,酸甜适口。而果酒则能提升品质和口感,喝起来更加的好喝。
王家和杨家的人亲自品尝过张玉兴酒坊出品的果酒之后,全都对这种果香宜人,不但酸酸甜甜的非常适合大宋人的口味,还有一种特别的醇厚口感,说是酒中上品也不为过,真要开始销售,只怕买这种果酒的人不会比买粮食酒的人少多少。而这种果酒的成本来说要比粮食酒低很多,哪怕是卖的和粮食酒中的劣酒一个价,都要称得上利润丰厚了。
一圈参观完了之后,面对众多商品诱人的美好前景,王家和杨家总算是同意了目前分成结果,两家分别持有商会的一成股份。再加上早已经参与进商会,同样出了十万贯钱的王敬宗家占了半成的股分。至于李用和家,由于崛起的时间太短,底蕴不够,拿不出这么大一笔钱财,之前赵祯的意思是从他的股份中分出一部分给李家,张玉兴最后是干脆把其余剩下的股份和赵祯平摊了。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王德用家和杨家各有百分之十的股份,王敬宗家拥有百分之五的股份,李家同是也是拥有百分之五的股份,几家合起来也只不过是持有百分之三十的股份,至于剩下的百分之七十的股份,张玉兴和赵祯两人是一人一半,各占百分之三十五。不过只有王家和李家知道这里面是有官家的股份,其他人还以为剩下来的股份全是张玉兴一人的。
王家自己的产为里就有一个较大的酒楼,只不过规模和名气并不能和七十二家正店相比,杨家更是只有一个类似脚店的酒铺,王敬宗已经有了心怡楼,这里面就李家没有什么产业,好在人家背后的靠山是赵祯,张玉兴干脆让他们通过赵祯的关系,让赵祯在京城赏赐给他们一个铺面,做为他们自己产业,正好心怡楼的大厨们正在突击培训,让他们招些有一定经验的厨师,跟着一起加强培训。说起来京城之中各大酒楼镇店的大厨级别的不好找,普通厨师倒是并不难招,再经过张玉兴给他们弄些菜谱,突击培训一段时间,勉强也能顶上去。
至于说赵祯赏赐给他们家的铺面,张玉兴特意嘱咐李璋,专门指名点姓,要的就是在清风楼左近的一间双层楼的铺面。作为大宋国家行政机关之一的宅店务,专职负责管理和维护国有房产,大宋只要是稍微大一些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宅店务,而京城汴梁更是拥有两个宅店务,一个负责管理西城的房产,一个负责管理东城的房产,名下的房产足有26000多间,遍布在东京汴梁的大街小巷,很多大酒楼大买卖,其实都是租的宅店务的房产,甚至有些就是由宅店务投资的国营生意,每个月光是这方面的收益都是不菲。
如果张玉兴想要在清风楼附近找一个合适的铺面来和清风楼打对台,还真是不容易,那附近本就是人流量众多的繁华地带,轻易很难找到一个大小也合适,又正好有人要出手的铺子,不过找到宅店务,由他们出面就方便的多了,再怎么说这也是皇帝给赐下来的,最多就是给正在经营的商人一定的补偿,同时再让宅店务再给他在其他地方找一个合适的铺子也就完事了,算不上什么扰民。
这算是他人李家的第一个产业,还是位于外城的一个铺子,对赵祯来说并不算是什么事,如果不是张玉兴让李璋指名道姓非要那里,说不定赵祯都会在内城最繁华的东华门一带给他赏赐一个铺子,那里可就真不是什么人能随便拥有的了,价值更上翻到天上去了。
现在心怡楼和李家的新酒楼里的大厨都还在加紧培训,还没有到位,于是两家也只是在关门装修之中,当然李家的新酒楼装修时一直关着大门,外面甚至还有布幔挡着,周围的百姓虽然好奇,竟然都不知道这一家到底是要做的什么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