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三觉得自己这一辈子过得还算不错,熬过了战乱时代,总算是过上了和平的日子,在这京城附近安了家,买了十几亩田地,虽然不算多,好在两个儿子孝顺肯干,一年下来也能攒些钱下来。如今老大早已经娶了媳妇并且有了个八岁儿子。孙子现在还没有大名,小名就叫做石头,已经抱了孙子的刘老三就寻思着再辛苦一点攒点钱,给在城里干活的小儿子也说上一门好亲事,自己这一辈子就算是没有什么心事了,到时候自己就安心在家里逗弄孙子就行了。
等到父子俩走到村口之时,刘老三就看到村口的大槐树下围了一大群村民,都在那里议论纷纷,秉着国人爱看热闹的习惯,刘老三把自己肩着的锄头放下来递给老大:“大郎,你先回去,我去那边和村民们聊会儿天,一会儿就回去吃饭。”
刘喜接过工具说道:“白天辛苦一天了,爹你记的早点回来吃饭休息,明天还有得忙呢。”说完就自己一人回家去了。
刘老三是看那大槐树上贴了一张大告示,想来是京城之中又有了什么大新闻了,由于大宋在言论管理上面非常宽松,皇城根下的百姓就有这个爱好,喜欢讨论达官显贵的各种八卦,就连皇家里的那些趣事,只要不是说的大逆不道,随便说几句也没有人会管,刘老三看这边围了不少人,八卦这魂就熊熊燃烧起来,想着在这边吹吹牛侃大山摆摆龙门阵。
刘老三才刚靠近,就有看到他的年轻村民对他喊道:“刘三叔,你不是天天跟我们说你那八岁的孙子有多聪明吗?正好把他送到学院里面读书识字,那是再好也没有了。”
刘老三被他说的发愣,还以为那人是在和自己开玩笑,于是一脸迷茫的问道:“你说的是啥意思?要把我那孙子送去哪?你可别乱出馊主意,你怎么不把你那小儿子先送过去?”
那年轻村民听了一跺脚,满脸的懊恼道:“你以为我不想送过去啊?可惜我那小儿子太小了,人家只收八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儿童,我那儿子就差了二岁,只能等两年看看还有没有机会了,那可是能教读书识字的地方!哪个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过去。”
刘老三听那人的语气不像是开玩笑,反而是更加迷茫了:“徐家老二,你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啊?送什么学院?学院是不是就是私塾?还读书?读书和咱们能有什么关系?咱们也就只能勉强糊口,哪有那个能力送娃娃去读书?你莫不是发癔症了?”
那徐老二一指贴在树上的告示说道:“原来你还不知道啊?这是今天一大早就贴在这里的告示,不光是我们这个村里,附近的十里八乡全都有,所有人都传疯了,你竟然会不知道。”
刘老三看了看那树上的告示回答道:“我白天去地里路过时倒是看到了,只不过你也知道,我反正也不认识字,只想着晚上回来没事时看看到底是有什么大事,反正也不差这一时半会的时间不是?”
古代能贴出告示的全是大事,不过当时的人们识字率太低,一个村里几十上百户没有一个识字的也很正常,一般官府贴出的告示,都会雇一些穷苦书生在告示下给百姓们解释告示的内容,这也是那些穷书生们的一个进项。
可惜张玉兴的告示没有那个人手去解释告示,只是贴在那里,不光是刘老三,好多村民从这里经过都因为不识字而没有停留。另外就是古时的生活节奏很快,就算是一件大事,大家也不认为晚上一天半天知道有什么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