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张玉兴要头痛的是如何把旁边的炼铁高炉炼出来的铁水,能够运过来直接倒入转炉里,这个难题必须在转炉完工前就解决。经过和手下的几名属官以及几个大工匠们商议了几天后,张玉兴决定在两个炉之间建条铁轨,再用铁做成个大车拉着巨大的钢桶,接上炼好的铁水后快速拉到转炉前把铁水倒进转炉。
铁轨和铁车对如今大量使用水力机床加工零件的新作院不难制造,难度在于装铁水的桶做的不能太小,仍然还是材料短缺的问题,现在是炼铁容易炼钢难,只能是耐下性子慢慢来。拉车的动力还是用的铁链连接到牛身上让牛来拉动,有了铁轨这些牛才能拉得动。另外由于温度太高,工匠们只能站在远处来操作实现,这在设计上面的难度就要大很多了。
最后的难点就是转炉把炼成钢液后,后面的连铸问题,如果全是用模具把钢液弄成钢锭,那就非常简单,但是再想要把钢锭加工成板甲之类的成品,加工上面的难度就又麻烦很多,所以张玉兴还想要把连铸设备给设计出来,不光能把钢液加工成钢锭的形状,还能加工成其他的形状出来,比如张玉兴想要做的板甲的钢板。
连铸设备的设计难度也不小,这方面其他的工匠都没有什么经验,用到的原理说给这些工匠们听,他们也完全听不懂,只能是全靠张玉兴手机上面的资料来做,虽然手机上面资料详细,还有图片显示,可惜最难的就是在北宋时期给它复原出来,有些地方就不得不魔改一下,来适应北宋这样的加工环境。
到了第三天上午,宫里对张玉兴献出水泥配方的嘉奖诏书终于下来了,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在那些水泥完全干了,政事堂反复确认了效果之后才通过了这份诏书,按说平时一个赏赐诏书没有这到慢,关键就是水泥的功效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实在太过逆天,可以看做像钢铁一样的战略物资,政事堂的几位宰执们对于重赏意见一致,但是对于赏赐高到什么程度,还是要反复确认水泥究竟能不能达到演示时的效果来决定,从这里也能看出来政事堂对水泥的重视程度。
来宣旨的仍然还是石全彬,站在新作院中当着众人宣读了诏书,诏书中封张玉兴为平陆县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实封一百户,同时还赐张玉兴同进士出身,迁转为太常寺丞,另赐穿绯袍。
说实话这封赏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高,封的爵位只是个小小的县男,平陆县地处永兴军路的陕州,说是食邑三百户实封只有一百户,每户每月要交十几几十文钱给张玉兴,这点小钱他也看不到眼里,当然在古人看来有了爵位自然是荣耀门楣,可惜从现代来的张玉兴还没有这样的感觉,估计最少也要像鹿鼎记中的韦小宝那样,等以后功劳多了封个一等公爵之类的才能让他觉得不白穿越一回。
赏赐中最主要的其实是赐同进士出身,张玉兴没有读过古人的经史子集,想要考科举搏个进士出身那就是痴心妄想,可是没有进士出身的话在大宋朝想要晋升到高位那是千难万难。张玉兴的前几次升迁几乎全是特旨升上来的,这还是因为首相是吕夷简才没有那么多的麻烦,否则哪怕是赵祯想要升他的官下面的人也绝不会同意。
如今借着献出水泥配方的大功劳,有了这个赐同进士出身就免了张玉兴考科举的烦恼,虽然仍然会被真正科举登第的正牌进士看不上眼,至少从名义上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了。
前面也说了,没有出身的国子监博士对应的是有出身的太常博士,但是实际上地位就差了好几级,看似现在张玉兴官职似乎是降到了比太常博士还低了一级的太常寺丞,实则中间的差距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诏书中最后赐穿绯袍就是个荣耀象征,北宋官员六品以上才能穿绯色官袍,六品以下全是绿色官袍,张玉兴的本官自然是不够级别,不过县男的爵位却是六品,再加上诏书上赐穿绯袍,算是免去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