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的赵鞅带着少部分的军队,打败了郑国援助范氏的军队,也让卫国的原太子蒯聩在“戚邑”站住了脚跟。
这里成了晋国与诸侯们争锋的焦点地区。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春天,齐国和卫国联合在一起包围了戚邑。
去年秋天,在戚邑的铁丘,晋军打败了押送齐国送给范氏军粮的郑国军队,抢夺了大量的军粮,给范氏很沉重的打击,齐国不能算完。
但是,毕竟晋国的军队太少了,战斗结束后,赵鞅带领着晋国的军队修整完毕后,就撤退回了晋国。留下了前卫太子蒯聩继续占据着卫国这个交通要道的城邑。其实,单纯的损失一点粮食,不会给齐国和卫国带来这样大的动静,关键是太子蒯聩的“武装割据”太可怕了。
此时,刚上任的卫国国君是蒯聩的儿子,卫出公辄。
卫国国君这个王位原本应该是爸爸的,爸爸死了之后,才能传给儿子。所以,卫国的新国君卫出公辄,很是担心居住在“戚邑”的爸爸蒯聩,再加上齐国支援范氏的粮食,也在这里全军覆没了,所以,齐国卫国两国就联合在一起,进攻戚邑。
这里面,齐国报仇是明面上的事儿,暗地里还是涉及到卫国国君君位的争夺,儿子想赶走爸爸,这就是中国人一明一暗的道理,面上是面上,暗地是暗地,纯粹的中国式的智慧。
戚邑的卫太子蒯聩,单凭一己之力,根本就无法抵抗两国的联合部队,晋国已经撤兵,太远,远水救不了近火,只能是马上向中山国求救。这个中山国很能打,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一个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因城中有山得国名。由中山武公建立,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在当时也是中原地区的一只很强的力量,中山国原来也是晋国的边疆隐患,但是后来被晋国征服,现在属于晋国附庸的诸侯国。中山国和卫国的关系也很好,自公元前497年,晋国发生内讧后,中山从晋国的重压下获得喘息,开始介入列国纷争。
所以,基于这层关系,太子蒯聩向中山国求救,很快,就得到了帮助,总算稳住了脚跟,暂时没有被驱逐走,保住了“戚邑”这个地方,为革命留下了可以燎原的种子。
事情不能这样结束——
既然根源是为了晋国的范氏,双方的这场战斗,也是为了范氏而争夺,晋国当然要报复了,在戚邑截击军粮就是为了对付范氏,而范氏目前受到了周王室的支持,这个很无厘头,按理来说,晋国是正统的诸侯,诸侯国内大臣叛乱了,周王室应该始终如一的站在诸侯国一边,而非是站在诸侯国中的一个家族一边。
退一步说,即便是你支持一个家族,也是应该利用周王室的宗主地位,虽然周王室势力不行了,但是面子还在,周天子出面找到诸侯国国君给讲讲情,调解一下,表面上,还是要站在诸侯国的角度上,这就是国大于臣的意思,估计也会有一个方案出台。
可是,现在周王室也是礼崩乐坏,没有什么规矩了。
尤其是周王室的朝政,把持在一些权臣手中,自然就有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比如这次事件,周王室的上卿刘氏与晋国的范氏关系是世代的姻亲关系,也就是说:这两个家族是亲戚,苌弘是刘氏的家臣,所以就代表了周王室支持并接待了流亡的范氏,这就是晋国赵鞅为什么一再的讨伐周王室朝歌的根本原因。
晋国讨伐周王室,不是对抗周天子,而是对其手下大臣的做法又看法。为此,周人知道后,就杀了苌弘泄愤。
但是,只要是这个范氏不灭,晋国的赵鞅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当年就是范氏要对赵鞅赶尽杀绝,现在反过来了,道理就不用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