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斗争就是这样,基本上都是“狗咬狗,两嘴毛”的事情。
这年的秋天,七月。
范氏和中行氏开始攻打了赵鞅家,毕竟是两家联合,赵鞅一族抵挡不住,于是赵鞅离开了首都跑到了自己的老巢晋阳,躲了起来,接着中行氏荀寅带兵包围晋阳,准备斩草除根。
但是,中行氏和范氏的自己家里面也出问题了,他们后防不稳,原因就是以下的五个方面:
范昭子范吉射的族人范皋夷,不受范氏的宠爱,早就想反抗范氏,趁着这次的机会也想给他背后一刀,这是第一个方面;
梁婴父十分受智文子智跞的宠爱,智跞想让他当晋国的卿士;但是范氏和中行氏从中作梗,留下了祸患,这就是另一个家族智氏也参与进来了,这是第二个方面;
智氏家族的宗主智文子荀跞,与中行文子荀寅关系很不好,虽然两家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两个家族,本应该是兄弟关系的家族,但是两家在朝廷中就是明争暗斗,都想搞死对方;这是第三个方面;
晋国的韩氏家族的宗主韩简子,又与中行文子关系不好,韩氏是从赵氏家族中分离出来的一枝子,韩氏和赵氏有着很深的渊源,这是第四个方面;
魏氏家族的宗主魏襄子魏曼多,也是当初从赵氏家族分离出来的六卿,又和范昭子范吉射关系不好,这是第五个方面。
于是,在这个错综附在的关系里面,在和平时期还好说,大家都是暗斗,但是一旦出现动乱,选边站队的情况就出现了,这就是后防不稳了。而此时的范氏和中行氏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就断然的与赵氏翻脸,动了手。一下子让这些隐患爆发出来了。
于是,以上五个人就勾结起来了,准备趁着这次的范氏、中行氏与赵氏之乱,驱逐中行文子荀寅,并准备让梁婴父代替他,成为中行氏的新宗主。并且,也准备顺便驱逐范氏家族的范昭子范吉射,让范皋夷替代他。
真是有点乱,其实很简单,就是智氏、魏氏、韩氏三家,准备干掉范氏和中行氏二家,这会儿你就明白了,此时晋国的六卿中:智氏、范氏、中行氏、魏氏、韩氏、赵氏六家六卿,都卷进来了,目前的局面是四比二,智氏、魏氏、韩氏、赵氏对抗范氏、中行氏。
带头的是智氏的荀跞,对晋定公说:
“国君有命令,首先挑起动乱的必须处死,这个盟书已经沉在黄河里面了,如今,三位臣子(指范氏、中行氏、赵氏)首先挑起了祸乱,现在却单纯将赵氏的赵鞅驱逐在了晋阳,这就是刑法的不公正,我们不服,请把范氏和中行氏都驱逐赶走。”
晋定公能说什么,整个的晋国的大权,就掌握在这六个家族的手中,既然现在三家已经发出了共同的声音,就按照规矩办吧,少数服从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