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事情却出现了意外,准备第二个将要被拆毁的“费邑”的邑宰公山不狃,不愿意了,他自己本身就是“费邑”的城宰,若拆掉了费邑,自己的势力肯定会受到极大的损害?谁都愿意保留既得的利益,公山不狃也不例外。
所以,公山不狃就纠结了季孙氏的叔孙辄一起,起兵反鲁,反抗这次的“堕三都”的活动。这个叔孙辄本身就有相当季孙氏宗主的想法,只不过因为阳虎的失误,才鸡飞蛋打,因此和公山不狃一拍即合,公山不狃为了权利而战,叔孙辄为了季孙氏家族而战。
他们带领着“费邑”的军士们,突然袭击,一下子攻入了鲁国国都曲阜。
叛乱者来了,鲁定公和季孙氏的宗主季孙斯(季桓子)、孟氏的宗主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叔孙氏的宗主叔孙州仇(叔孙武叔),一起躲在季孙氏的家里面,并登上了他家里面的武子之台,也就是用于防守家门的高台。
费邑的叛乱部队,攻打了半天,也没有攻打下来,你想,上面都是鲁国的大佬,下面的守卫士兵,还不得拼命。
此时,鲁国的军队也接到消息,赶到了季孙氏的家中,鲁君算是有了增援的兵力,但是危险还没有过去。跟着前来的孔子,命令鲁国的将军申句须、乐颀率军下台,攻击费邑的部队,击败了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逃到齐国。
于是,费邑经过这场动乱后,还是被拆掉了,这就是拆了第二都了。革命的事业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似乎就要成功了。
当负责拆城的工程人员来到了孟氏的“成邑”时候,孟氏的城邑城宰公敛处父,对孟氏的宗主孟懿子说:
“亲爱的宗主啊,拆毁城邑的城墙,齐国的军队马上就会抵达我们鲁国的北门,这不是自毁长城吗?
而且,这也是我们孟氏的最后保障,没有了成邑,就等于没有了孟氏,别听他们乱搀和,孔子一届书生,只知道仁义礼智,耍嘴皮子,他不知道国家的国防力量和轻视宗族的势力,这才是导致这个事件的基础。
这样吧,你就假装不知道这回事情,我不打算拆掉成邑,让我来当钉子户。”
鲁定公眼看着自己的美好愿望就要实现了,没想到最后碰上了“超级钉子户”,所以,鲁君不干了,工作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不能半途而废,要咬牙坚持下去。
于是,鲁定公就亲自带兵包围了成邑,但是很遗憾,鲁君来了也白给,忙活了半天,也并没有攻下成邑,无奈之下,也不好整天的包围和围困,成邑虽说是孟氏的都邑,但是也是鲁国的城邑,城邑里面的老百姓,既是孟氏的氏族成员,还是鲁国的老百姓,所以,也就只好不了了之了。
这样可坏了,说好了是三个都邑都拆,现在倒好,拆了两个势力最强的,剩下一个势力最弱的没拆,这是干什么,这是帮助孟氏打压季孙氏和叔孙氏的节奏。
所以,孔子因为这个工作没彻底完成,就出现的这样的问题,这可是平衡国家政治权利的问题,可不是小事儿。
从此,被拆掉了都城的季孙氏和叔孙氏,再加上不愿意拆迁的孟氏,还是“三桓”,全都恨死了孔子。
孔子没有实力去对抗“三桓”,本来支持孔子的鲁定公也开始装聋作哑,因为他也不敢得罪“三桓”,孔子的地位很尴尬,他没有势力对抗盘根错节的三桓势力,在鲁国的政治舞台上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孔子此时,就像是昙花一现般的无奈,既美丽,又短暂。
孔子离开鲁国的政坛,已经是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否则,在杀戮就像是玩一样的那个年代,估计,不久,孔子就会命丧家中,这都是摆在面前的事情了。
孔子,多聪明,在生命和流亡之间,孔子很快就作出了选择。千万不要错误的理解为,孔子因为自己的理想抱负没有实现,而愤懑的辞职,这似乎是孔子占主动,其实,孔子是为了保命,而四处流浪的。
不久之后,孔子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鲁国,用实际行动来抒发自己对鲁国政坛的不满,开始周游列国,拉开了伟大的磨练历程的序幕。
所以,孔子的想法很好,很美丽。
但是,孔子的美好梦想,都是需要建立在全世界共同和平的理论下,建立在周王朝高度权威的基础上,建立在一定社会有序的秩序里,才有可能会实现的理想政策。
在那个“权利和战争、欲望、争霸”纷飞的年代里面,这个“堕三都”的行为,是否可行,令人质疑。
所以,孔子只能是伟大的教育家和理想主义者,而不是政治家。
因为孔子既不是管仲,也不是赵盾,更不是子产和晏子,他们才是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