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郈邑现在被侯犯占据,并非只是我叔孙氏的忧患,也是国家的忧患,你打算怎么办?”
驷赤说:“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扬水》诗歌篇章最后一段的四句话中了。”
这是什么四句话?现在很难确定,不过——
关于诗经中的《扬之水》诗歌,现在流传下来的大致有三篇,即:《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唐风,扬之水》。其中:
《王风,扬之水》的最后一章是: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我心中想念的人,没跟我同守许国。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国?(这似乎有些靠谱,表达了驷赤渴望回归的感情);
《郑风,扬之水》的最后一章是: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大致的意思就是:我们缺少的都是兄弟般的关怀,只有我二人相依相爱。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实在不可信赖。(这似乎也有些靠谱,说明了驷赤向叔孙武叔表达衷心的意思。)
《唐风,扬之水》的最后一章是: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水底山石映出粼粼波浪。我刚刚得到起事的命令,不敢轻易告人传播四方。(这似乎也很靠谱,说明武叔找驷赤商量,驷赤准备认同武叔的安排,这是很机密的事情,千万别乱传扬。)
真是糊涂了。
到底这个驷赤说的是哪个《扬之水》中的最后四句话,《左传》里面没有交代,但是这三个《诗经》的意思都有些靠谱,还是你自己去分析吧。
叔孙武叔当然知道驷赤是说的那句诗经了,因此,就很感谢的向他行礼表示感谢。看这个样子,似乎《唐风,扬之水》说的更为贴切。
驷赤见到了侯犯,对他说:
“现在你很尴尬啊,郈邑处在齐国和鲁国之间,而不能侍奉任何一个国家,肯定是无法生存,现在已经这样了,你为何不去请求侍奉齐国的国君,这样才能统治郈邑的百姓,否则,这样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百姓肯定会反叛的。”
这个话很有道理,侯犯造反,总不能把郈邑变成一个诸侯国。于是,他就听从了这个意见。赶快联络齐国,齐国派来的使者到了郈邑后,驷赤开始在百姓散布流言蜚语了,他说:
“侯犯打算把郈邑交给齐国,齐国准备把郈邑的百姓全部迁走。”这就引起了老百姓的惊慌。
然后,驷赤又找到侯犯说:
“我发现老百姓的意见跟你有分歧了,如果这样你很危险,与其这样死了,不如将郈邑与齐国交换土地,齐国想得到郈邑来削弱和对抗鲁国,一定会加倍的给你土地,你就仍然等于是得到了郈邑,无非就是换个地方而已,何必非要呆在这里,这样也可以缓解你与百姓的矛盾。”
侯犯一听十分的有道理,准备采纳驷赤的建议,但是对目前的百姓的愤怒没有把握,有些担心,千万别出民变。
驷赤说:“这好办,你不是管理皮甲器械嘛,你就把皮甲从仓库里提出来,多安置在你的大门口放着,时刻准备着,一旦有民变,甲士们马上就可以穿上战斗,这叫做有备无患。”
侯犯哈哈大笑,拍着驷赤的肩膀连连称赞,于是就安排按照驷赤的建议安排下去,很多皮甲安放在了大门口的门房,联络人也前往了齐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齐国接到侯犯的献城换地的要求后,就派了官员前来办理,并巡视状况,使者还在路上的时候,消息已经传到了郈邑。
于是驷赤派人四处散播流言:“齐军来了,我们要倒霉了。”
郈邑的人当然是大吃一惊,纷纷前往侯犯的家里,闯入了大门门房抢夺了皮甲,武装起来了,而且直接将侯犯的家包围起来了,非要侯犯给个说法,否则,决不轻饶。
驷赤装作保卫侯犯的样子,准备让府内的嘉定放箭射门外的百姓,这哪是保卫,这就是火上浇油,一旦开弓,估计百姓愤怒的烈火,就会将侯犯整个宅子给烧了。所以侯犯这次没有上当,但是还以为驷赤是在帮助他,于是对驷赤说:
“不要射箭,这个主意不好,赶快,你另想一个办法,让我避免与这次的祸难。”
驷赤一听,知道到火候了。
于是就对侯犯说:“现在能有什么办法,只能恳求百姓,求情他们同意你出逃了。”
侯犯没有办法了,逼上绝路了,就恳求出逃。
百姓同意侯犯出逃的请求,离开了郈邑,场景很惨,当侯犯一路向城外走的时候,每走过一道门,郈邑人就在他身后关闭一道门,就这样,侯犯一路走,身后的门一路关,这就是叛乱的下场。侯犯最终逃往了齐国,齐国最终也没有接收郈邑,还是把郈邑换给了鲁国。
叔孙氏内乱才算平定了。
经过这场动乱,叔孙氏对于家族都邑也有新的认识,于是,从思想上来说,季孙氏和叔孙氏都受到过都邑的危害,因此,这就对于孔子要求拆毁都邑的计划,默许了。
下面就是孔子的“堕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