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齐国政治斗争的目标转移,齐鲁开始走向和解,双方约定了会盟的工作,鲁国这次陪同鲁定公参加“夹谷会盟”的是:孔丘。
齐国,齐景公由声名显赫的齐国大夫晏婴随侍,担任助手。
所以说,“夹谷会盟”在“春秋历史”中不算是什么大的盟会,但是参加会盟的人物太厉害了,名声太大了,一个是鲁国的孔子,一个是齐国的晏子,都是后来的名人,圣贤,所以就引人注目了。
那时诸侯会盟,必须要有个得力的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这可不是当丞相的意思,其实就是助手罢了,国君只是在会盟中,按照助手的安排,喝喝酒,盟盟誓而已。
这次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当此任。
司寇这个官职,源于夏、商掌管治安刑狱的官职。据典籍《礼记》的记载,夏、商时期就已有司寇这一官职,职能相当于后来秦、汉、魏、晋时期的司隶校尉,宋、明、清时期的刑部尚书,今天的司法部部长,掌管建国之三典,辅佐君王全面处理法律、司法事务,具体管理司律、刑法、监狱、纠察、治安等,是直接掌有生杀大权的重臣。
所以说,当时孔子的官职并不小。
齐国的齐景公临行前——
齐国大夫犂弥(《史记》作“黎鉏”)对齐景公说:
“鲁国任孔子为司寇,其势对齐不利,鲁国的强大,将会对齐国造成威胁。孔子虽然知礼但却无勇,若使用莱人以兵劫持鲁侯,一定能够如愿。”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孔子很厉害,他要是得到重用,对齐国不利,所以这次会盟一定要羞辱他,不能让他得到重用,孔子应该是个绝对的知识分子,没有武将的勇气和胆识,如果动用莱州的‘海匪’来劫持鲁君,吓唬孔子,肯定能行。
齐景公就同意了,进行了安排。
鲁国以孔子为相,准备乘车前往夹谷会盟,临行前——
孔子对鲁定公说:
“我听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时候诸侯离开自己的疆土,必有文臣武将侍从。请国君安排左右司马带兵随驾。”鲁定公同意孔子的建议,配备左、右司马,带兵会齐侯于夹谷。
现在拍摄的电影《孔子》中,就有对这次会盟的描写,不过电影为了表现三桓的阴险,和孔子的智慧,拒绝派兵进行保卫工作,让孔子召集了很多老百姓在山谷中作为疑兵,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状态。
鲁国毕竟是国君亲自参与,如果国家不派兵进行必要的保卫工作,这是不可以的。
古时候,在郊外会盟,一般都是修筑一个会盟的高台,也叫做盟坛,根据规格的不同,形制和高低分别不同。所以,这次双方在夹谷用土筑会盟坛,方方正正,坛高三级。
闲话不说,两国国君会齐。
会盟即将开始,齐、鲁两国国君相互揖让,一起拉着手,趋步登坛,互献礼品和敬酒酬答。这时齐国的司仪,小步疾行,向前奏报:
“请奏四方之乐。”
齐景公说“可以”。
其实,这就是齐国早已经安排好的信号,就像是现在的信号弹一样,只要发出四方之乐的声音,那些事先安排好的“海盗劫持计划”就可以执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