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好,现在对阵的是:吴军和吴军了。
双方都是开始出征伐楚的战友,现在变成敌对的敌人,而且需要进行激烈的交战,真实很有意思的变化。
吴国自己家中出了这件尴尬的大事,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当然吴王阖闾也不是吃干饭的公子哥,他能够吸收象伍子胥、孙武、伯嚭、专诸等这样的人才,能够蛰伏多年,利用机会刺杀吴王僚,能够带着吴军征伐楚国,肯定也是能征惯战之人。
现在,阖闾自己又掌握着正统的政治地位,夫槪就是再厉害,也是个反叛之人,所谓的“道不正、行不通,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一场战斗下来,夫槪战败,他只有再次的逃回了楚国,去面见楚昭王了。
夫槪落得个胜利者向失败者求得保护的下场。
楚昭王一看吴国出现了内乱,正好趁着这个机会,为吴国树立一个反对派的境外组织,这真是天赐良机,而且是非常有利于楚国的斗争变化。于是,也顾不得对夫概有其他的政治审查了,赶快将夫槪封为了棠溪公,暂时的留在楚国的棠溪地区,以便之后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个手中的好牌。
当时的楚国大臣斗辛,知道了这个吴国的争权内乱后,对楚王说:
“我听说不谦让,就不和睦;不和睦,就不能远征。吴国人在与楚国的战斗中,还进行王位的相争,这就是动乱,有了动乱,吴国必然会退兵的,吴国这样不可能平定楚国,相信我,再坚持一阵子,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吴王阖闾平定了弟弟夫概的叛乱,也是惊出了一身的冷汗,一看这样不行,自己全国的兵力都在楚国征战,家里面就很容易出事,而且现在越国也开始与吴国交战,以报复上次吴国征伐的越国的仇恨,这就是国内空虚,必有大乱的迹象。
现在楚国已经是被征服了,吴国也没有必要继续在楚国驻军了。
所以,吴王阖闾就自己带着部分的兵力返回了吴国,镇守在吴国的后方,只是留下了伍子胥、孙武、伯嚭带领着部分的吴军,继续与楚国在“雍澨”决战。
这场“雍澨”决战进行的也不是很顺利。
这场战斗,先是吴军取胜,初步战败了楚军,但是秦军后续进攻,又打败了吴军,双方成了胶着的状态,吴军只能暂时的退到了“麋地”驻扎,楚国的子期打算发火烧掉“麋地”,但是子西劝阻说:
“我们父老兄弟们的战死的尸体都还暴露在外,不能收敛入葬,现在又要焚烧这个地方,这恐怕不行吧。”
子期说:
“国家都要灭亡了,如果死者有灵的话,我们以后还可以按照规矩进行必要的祭祀,现在只要是能够打败敌军,还怕什么焚烧,消灭吴军是最重要的,一切为了胜利,不要顾忌什么死人不死人了,烧。”
于是,楚军破釜沉舟还是放火烧了“麋地”,吴军已经驻扎不下去了,楚国接着进行军事突击,吴军没想到楚军已经疯狂的失去了理智,战斗意志开始衰落,就又被打败了。
吴军败兵再次退到了“公壻之溪”,又是大败。
看来吴国就是兵圣孙武子存在,也无力回天了,但是伍子胥还是很咬牙的对孙武说:
“虽然说楚军打败了我们,但是杀伤我们的兵力并不是很多,我们完全有能力继续和楚国作战。”
孙武说:
“拉倒吧,我们吴国动用全国的兵力从西边进攻楚国,攻入了的楚国的首都,你也当场用鞭子鞭打了楚平王的墓,报了仇,已经是获得了很大的胜利,我们要见好就收,要满足于我们目前的胜利成果啊。”
伍子胥感觉很有道理,如果在这样的坚持下去,不但挽救不了目前的局面,而且还会让之前的胜利果实,白白的付之东流,如果一旦自己率领的吴军都全军覆灭了,自己就是返回了吴国,也恐怕难以给吴王阖闾交代,伍子胥多聪明,马上就接受了孙武的建议,说:
“自从周王室建立以来,还从没有作为臣子的向君王复仇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我也很满意了,收兵,回家喝啤酒。”
伍子胥就按照孙武子的意见,撤兵,回国。
吴军撤回了吴国,吴楚之战告一段落,楚国暂时渡过了这次的难关,算是又复苏了。
申包胥拯救了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