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带有巨大破坏性的人类行为。
鲁定公五年,夏天,这次吴楚战争的爆发点蔡国,由于之前曾被楚国的长期围困,出现了严重缺粮状况,老百姓都不种地了,忙着打仗,过去又是兵农一体的状态,所以老百姓面临着断粮的境地。
此时的鲁国,发扬了高度的国际主义的精神,主动送粮给蔡国进行支援,当然这是救助老百姓,不是也参与了战团,鲁国的行为是赈灾行为,这是值得赞扬的行动,体现了山东人的耿直和仗义,值得表扬。
六月之后,秦国军队在申包胥的带领下,由秦国的子蒲和子虎一起,亲自带着战车五百辆前来救助楚国,这是一只生力军,是一只虎狼之师,也是秦国和吴国的第一面对面的交锋。
子蒲说:
“我们秦国从来没有和吴国打过仗,也不知道吴国军队的战术,所谓的吴国孙武子说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的道理很好,因此我们秦军需要了解吴国的作战方式。
这样吧,你们楚军先和吴军交战,我们跟随观摩一下,积累战斗经验。”
于是,楚军就有了底气,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楚军率先就和吴军进行交战,秦国的军队从稷地(先河南桐柏县地区)跟随并进行接应。
夫槪并不知道秦军的跟随,不知道秦国已经出兵,所以还是以痛打落水狗的心态,以胜利者的骄傲姿态与楚军展开决战,战斗开始就处于交着状态,这让吴军很是吃惊,怎么没有几天,楚军的战斗意志突然暴涨,正在纳闷中,一只秦军突然杀出,楚军和秦军前后夹击,直接将夫槪在沂地(河南正阳县)杀的大败。
此时,被吴军在柏举之战中俘虏的蒍射的儿子,也收拾了楚国的残兵败将们,一起跑到了楚军阵营中,跟随着楚国的子西部队参与战斗,这又是一只额外的力量,楚军为了国家的存亡,都拼命了,都杀红眼了。
所以,趁着吴军被楚军和秦军夹击的败退状态,在军祥之地(河南随县地区)再次的打败了吴军。
这已经是楚军的二战二捷了。
吴军有些发蒙。
没想到,楚军借着胜利的态势,楚军顺势继续发展,楚国的子期和子蒲带领着楚军和秦军联合部队,一举将唐国灭亡了。
唐国,就是因为之前楚令尹子常(囊瓦)的索要马匹,而结成的怨恨,跟着吴军和蔡国一起征伐了楚国。其实,唐国就是个跟着“打酱油”的角色,负责点战斗后勤,打扫战场之类的小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报仇,而且已经随着吴国打击楚国获得了很多的利益,有些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了。
但是,唐国也没想到,战争的局面瞬息万变,而且发展的很快,秦军出兵,竟然导致了自己被灭国。所以,往往战争的变数很多,结局很难预料。
鲁定公五年,九月,夫槪的带着残兵败将,一路败退,但是他没有返回吴军主力目前正在驻扎的楚国郢都,而是,带着自己的败军部队秘密的潜回了吴国首都。
夫概这是要干什么?
对了,夫概也是有野心的人,此时吴国的全部军事力量都在楚国征战,主力掌握在吴王阖闾手中,并且在楚国的郢都占领驻扎。而另一支野战军的力量掌握在夫概手中,继续对楚国进行清剿作战,现在又作战失败。
目前的吴国国内一片空虚。
这就是对有政治野心的人最大的香饵,夫概并不傻,正好趁着败退的机会,超近道返回了吴国的国内,准备自立为吴王,这就是为何夫概失败了不退向吴军主力汇合,以企图整军再战,而是悄悄的返回了国内的真实目的。
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交织进行。
一旦吴国出现了这个情况,也算是将处在高峰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变为阴险的政治斗争,而使吴国走向下坡的一个重要标志吧,即便吴国拥有绝对厉害的战将,都解决不了这个政治斗争的问题。
远在楚国郢都的征战的吴王阖闾,闻讯大怒,马上带着部分的部队,以拼命的行军速度返回了吴国首都,准备杀死夫槪,维护自己的王权,吴国双方部队终于在吴国郊外碰面,吴国内讧了。
即然已经是这样了,夫概没有抢到率先进入吴国首都的先机,没有实现自己的目的,就目前的身份来说,夫槪就仍然是吴国的将领,而吴王阖闾才是正宗的吴国国王的代表。
于是,夫概的军队一下子就变成了叛军,而且是受到楚国和秦国联合打击的败军。而吴王阖闾的军队是正义之师,带着平叛的怒火,带着连续胜利趾高气扬的骄傲,前来与叛军交战。
双方的势力、政治的站位,军队的士气,高低就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