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这个流浪的国王,生前没有回国,死后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回国了,很是有些滑稽和无奈。
当鲁昭公的灵柩走到了鲁国的曲阜境内的时候,跟随一起回国的鲁昭公的弟弟公子宋,自然是提前进入了鲁国首都曲阜城,现在需要他去接受新的政权,其他的跟着鲁昭公流亡的人员,一看公子宋都走了,这就是站队的开始,公子宋必定会和季平子站到一起,什么一起同甘共苦的岁月,在利益面前,甚至连个“屁”都不是,还是保命要紧。
于是,大家也顾不得什么君君臣臣的繁琐礼节了,都从这里放下灵柩后,一股脑的往回走了,再也不回鲁国首都了,从此他们成了自由的人,避开了鲁国朝廷上的腥风血雨日子。
只剩下鲁昭公的灵柩孤零零的扔在那里。
鲁定公元年,六月,二十一日,鲁昭公的灵柩,终于进入了曲阜国都。鲁国上下一片哀悼之声。
停灵五天后,六月,二十六日,根据当时的“天子七日,诸侯五日”而殡的规矩,公子宋正式登基成为新的鲁君,历史上称为鲁定公,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纪年的国君年号来源。
所以,原本希望复燃的原鲁昭公的新太子公衍,可能就是命运不好,再一次的落空了登基的希望。
不过,鲁昭公的弟弟鲁定公继位,总是让鲁王公室和季孙氏的矛盾缓和了很多。鲁定公在位的期间,也是孔子参与政坛的期间,后来的电影《孔子》,也是描写这一段的历史故事。
季平子非常愤恨那个已经死了的鲁昭公。
要不是三桓的坚固联盟,当时自己就是死无丧身之地的下场了,这个鲁昭公还是当年自己亲自拥立的国君,竟然这样的恨自己,简直是太忘而负义了。
不行,这口恶气一定要出。
于是,季平子派人到了管理鲁国的公墓阚公氏那里,打算让阚公氏带着自己手下,在准备安葬鲁昭公的墓地周边,挖一条深沟,这是什么意思?
过去,诸侯国的公室公墓都是埋在一起的,无非根据死亡的先后,安排的位置不同而已,亦或者根据地位的高低,有些建筑的规格不同罢了。但无论怎样,大家都死后住在一起,都是一个家族的成员。如果,季平子想在鲁昭公的墓地周围挖沟,就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憎恨他,把他的墓地和其他公室人员分隔开;另一层的意思就是:想挖断鲁昭公的子嗣后代的风水,这个更狠。
但是,鲁国大夫荣驾鹅听说后,马上找到了季平子说:
“千万别这样做,国君在世的时候,你不能侍奉他,现在国君死了,又挖沟将他隔离起来,你这不是在宣扬自己的罪恶吗,你是不是傻啊。”
季平子恍然大悟,赶快让手下准备挖沟的民工回来。
但是季平子就是不解气,想想自己被鲁昭公攻伐,差点丢失性命就生气,既然不能挖断他的风水,于是,季平子又向荣驾鹅询问:
“我准备为国君制定一个恶的谥号,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知道这件事情,你看怎么样?”
荣驾鹅摇摇头说:
“做人要大度,还是那个道理,你在他活着的时候,不能侍奉他,现在他死了,给他一个恶谥号,这不就是自我表白对国君的厌恶吗,为什么要这样做,人已经死了,别瞎折腾了。”
季孙氏想想也有道理。
自己也是暗暗的叹了口气,谁叫自己是个政治家来,政治家就要隐藏自己的好恶,揣着明白装糊涂,所以也就停止的借着鲁昭公丧事,想出口气的想法。
必经,季平子也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政治家一定要有度量和气量,只玩生前,不究死后,生的伟大,死也光荣。
秋天,七月,二十二日,鲁昭公安葬在鲁国公墓路道的南边,北边才是鲁国君臣安葬的区域,这样隔着一条路安葬,也是为了让鲁昭公远离鲁国的死去的群臣,季平子还是不能释怀啊。
这样的布局一直到了孔子,也即是大约在鲁定公十几年左右当了司寇的时候,才安排人在鲁昭公的墓外挖沟整修布局,扩大墓地范围,终于使鲁昭公的墓和其他的鲁国君臣的墓地连接了起来。
孔子让鲁昭公死亡的灵魂又和大家在一起了。
鲁昭公死了,鲁定公继位了。
五年后,在鲁定公五年,六月,和鲁昭公争斗的季平子季孙意如,在巡视东野回都城的途中死了。
季平子死了,总算是将季平子与鲁昭公之间的纠纷划上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