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因为讨伐季孙氏没有成功,而流亡到齐国避难了。
而鲁昭公发动这次突然讨伐行动的时候,另一个三桓的首领叔孙氏的叔孙昭子一点也不知道内情。
因为,鲁昭公擅自趁着叔孙氏昭子不在鲁国首都的时候,就断然起兵讨伐季孙氏,当时这个叔孙昭子干了什么了?他当时正在外地避暑疗养,当在外面避暑的叔孙昭子知道国内发生了大事,就赶快从“阚邑”返回来了,前往与季平子见面。
季孙氏的季平子这次遭难,其实全凭着叔孙家族的帮助,由叔孙氏的家臣断然出兵,打败了王室的军队,才死里逃生,打败了鲁君,这可是再造之恩啊!当季平子见到了叔孙昭子后,自然是千恩万谢,当场就扣头拜谢,并且说:
“你看看,昭子大人,这个事情发展成这个样子,也是我预料不到的,面对国君的这个行动,你要我怎么办?”
叔孙昭子叹了口气说:
“做人,谁还能不死,当时你就死了算了,也不至于出现国君流亡的局面。
这倒好,你现在因为驱逐了国君,而成名于天下了,子子孙孙都要背这个黑锅,这不是太可悲了吗,我又能把你怎么样?”
季平子知道,即便是自己的权利再大,但是从名义上来说,自己还是臣子,君臣之间,没有道理可讲。现在这个局面,无论如何,都是臣子的不对,俗话说:君让臣死,臣就死。不死,就是不忠诚。这里面没有道理可讲,所以,季平子非常理解叔孙昭子的话,就说:
“如果能让我改过自新重新侍奉国君,这就是让人死了以后再复生的大恩了,你就帮帮忙吧。”
叔孙昭子肯定要面对这个问题,见见鲁昭公,问问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有后续的鲁国政坛如何处理的问题,这一切,别人都没有这个实力,只有自己亲自来处理才行,才够份量。于是,叔孙昭子就亲自前往鲁昭公在齐国驻留的地方,见到了鲁昭公,并且说了季平子要求国君回国的这个意见。
这就等于给了鲁君一个台阶下。
现在是季平子请求国君回国,无论是回去怎样,就算是还是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也等于是双方打了一个平手,季平子是不会在这样大张旗鼓的状态下谋害鲁昭公的。
聪明的子家懿伯,一看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就把当时凡是到鲁昭公住的地方,鼓励和参与谋划这次讨伐行动的下人,都扣起来了,准备让鲁君借此机会回国,也等于是把责任都推到这些人身上,也算是一个见面的借口吧。
不过,子家懿伯扣的都是这次跟随鲁君流亡的大臣周围的人,他不能抓国君周围的大臣,这个分寸,他还是要掌握的,但是这一下子,让那些跟随鲁昭公跑到这里的人,都害怕了,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下场会如何,开始议论纷纷。而且,他们也探听到叔孙昭子和鲁昭公说了一句很恐怖的话:
“将安定你周围的人后,接鲁昭公回国。”
这里的“安定”不是说好好的招待和安抚的意思,这就等于说:跟着鲁昭公逃跑和参与谋划的人都要杀掉,这样再把鲁昭公接回国家。这就是“安定”的意思。
所以,虽然子家懿伯很聪明,但是他在处理这件事上,还是有些不足,他在局势还不明朗的前提下,过早的将对立面建立起来,这也是他过于为国君考虑,没有从周围人身上考虑的后果,懿伯可能认为,所有的人都会向他一样的敬爱自己的国君,甚至是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
可事实却向着他所希望的反面发展了。
这些面临生死抉择的人,一合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早晚都是死,不如博一下,扣留住国君,总比被国君当作棋子牺牲了好。所以,就准备干脆杀了叔孙昭子,这样一来,阻止了国君回国,让国君掌握在他们的手里面,当然也算是灭掉了“三桓”中的一桓,这次失败,很大的原因就是叔孙氏的家族支援,既然杀不了季孙氏,就杀叔孙氏,反正这次叔孙氏也没有起到好作用。
现在,这个叔孙昭子又假惺惺的来忽悠国君回去,牺牲我们这些忠臣,国君看来也有些迷糊了,目前只有一个办法,也就是一个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