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失去了鲁国,而得到齐国的一千社臣民,这不是好事情,别以为有了这一千社的百姓,你还是君王,其实这就等于成为了齐国的臣子了,到那个时候,谁还愿意扶持你复国?
而且齐国似乎总是不太讲信用的,我看不如早点到晋国大哥哪里去比较好,出了事情,你不去找大哥诉苦,而是找二哥求助,你想想,这样能行吗?大哥不吃味吗?”
这里面,子家说了很深的道理,一个是鲁国的根本问题,即鲁昭公的根在鲁国国内,而不是在齐国,不要贪图眼前的安乐。第二,就是关于“贪小便宜吃大亏”的心态不要有;第三个就是要明白办理事情的顺序,不能越俎代庖。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鲁昭公明明守着子家懿伯这样的聪明人,这样好重孙子,可就是不听子家的劝说,一错再错,步步艰难。
鲁昭公二十五年,十一月,宋国的宋元公准备为鲁昭公流亡的事情亲自到晋国大哥那里去求情,你看宋国的目标就很明确,政治占位就很准,他知道解决鲁国的事情,还是要晋国大哥说话。一旦在大哥的召唤下,周围的诸侯都联合起来,一起帮助鲁昭公复国,即便是季孙氏再厉害,也恐怕要乖乖的服软,毕竟他是臣子,鲁昭公才是国君。
但是,很遗憾,原本很有希望的事情,因为在前往的路上,十三日,突然宋元公病死在了途中的“曲棘”这个地方后,而告无疾而终,没有下文了。
原本,事情可能会回到正轨途径上事情,但随着宋元公的牺牲,戛然而止,停顿了下来。
你也许会问,难道鲁昭公身边就没有好臣子吗?看不透这个棋局吗?其实还真不是这样,鲁国也是人才济济,比如,一起跟着鲁昭公流亡的这个子家懿伯,就很聪明,事情也看的很明白。在开始的时候,他就劝鲁昭公不要讨伐季孙氏,势力不够,时机不成熟,但是鲁昭公就是不听。现在又劝说鲁昭公到晋国去求助,不要长期停留在齐国。但是,鲁昭公就是不听,油盐不进,一错再错,你说怎么办?
最后,逼的子家懿伯也真是没有办法了,朽木不可雕也,于是在臧昭伯率领的随从家人,准备与鲁昭公的带领的随从一起盟誓的时候,让子家懿伯一起跟着盟誓表达决心,高喊“坚决跟随鲁昭公干革命,不与国内私通”的口号时候,子家懿伯断然的拒绝了。
子家懿伯看着臧昭伯的盟书说:
“我不能和你们结盟,因为我是才学疏浅,和你们不是同一条心,我认为现在无论怎样,都是有罪过的。
当时,挑动讨伐季孙氏的是你们,失败后,现在表示决心的还是你们,你们让国君陷入这种危难中,还有比这个罪过更大的事情吗?
我准备和国内进行通气,并且离开鲁君,要是能够与国内沟通,而让国君早日返回国内,我为什么不去沟通,为什么要死守在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地方。
诸位大哥们,既然你们很喜欢跟随一个流亡而又不安定的国君,你们就盟誓吧,我就拜拜了。”
子家懿伯的话,一点毛病都没有,他就是一个明白人,看得清忠奸之辈。
做人能够做到这个程度,很是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