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二十三年,吴王僚八年,公元前519年,吴国从伍子胥来到吴国后,又准备了三年后,由吴王僚率公子光等一番重臣,再次兴兵进攻楚国在淮河流域战略要地新修筑的州来城邑(今安徽凤台)。
楚平王闻讯后,即下令司马薳越统率楚、顿(今河南商城南)、胡(今安徽阜阳西北)、沈(今河南沈邱)、蔡(今河南新蔡)、陈(今河南睢阳)、许(今河南叶县)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州来,并令令尹阳匄带病督师。
吴军统帅部见楚联军力量强盛,来势凶猛,遂迅速撤去对州来的包围,将部队移驻于钟离地区(今安徽凤阳东临淮关),暂避敌锋,伺机行动。
然而,就在这时,进军途中的楚军,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变故,这就是带病出征的楚令尹阳匄(即子暇)因病体沉重,死于军中。楚军失去主帅,士气顿时沮丧低落。
司马薳越见状,被迫回师鸡父,准备拟稍事休整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吴公子光听说楚军统帅阳匄已身亡,楚联军不战而退,认定这正是吴军把握战机,击破敌人的良机,便向吴王僚建议率军尾随,捕捉机会,一举歼敌。
公子光这样说:
“随从楚国的诸侯虽多,但均是些小国,而且都系为楚国所胁迫而来。况且这些小国也有各自的弱点。具体地说,胡、沈两国国君年幼骄狂,陈国帅师的大夫夏齧强硬但却固执,顿、许、蔡等国则一直憎恨楚国的压迫,它们同楚国之间不是一条心,这一点可以乘机加以利用。
至于楚军内部,情况也很糟糕。主帅病死,司马薳越资历低浅,不能集中指挥,楚军士气低落,政令不一,貌似强大,实则虚弱。”
公子光继续说:
“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作战方式:先分兵攻击胡、沈、陈三国部队,只要是击垮了这三个国家的部队,他们必然率先逃跑,这样就会给诸侯军队造成军心混乱,诸侯军心混乱,楚军必定会大败的,请吴王先让我们的先头部队收敛进攻的态势,等后续部队加强军阵做好准备后,一起发动最后的决战。”
公子光的分析入情合理,吴王僚欣然采纳。
根据公子光的建议,吴军迅速向楚联军逼近,定于在到达“鸡父”战场后的次日,即率先发起攻击,利用当天“晦日”的特殊条件,乘敌不备,以奇袭取胜。
什么是“晦日”?
晦日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也就是说,在古代,这个日子是一个节日,需要庆祝一下,所以军队就放松了警惕,都去喝酒庆祝了。因此,吴军趁机攻打,就算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意思了。
公子光在兵力部署上,先以一部兵力攻击胡、沈、陈的军队,战而胜之;然后打乱其他诸侯国军,再集中兵力攻击楚军本身。并决定在作战中,采取先示敌以“去备薄威”,后以“敦阵整族猛攻之”的灵活战法。
“去备薄威”,就是向敌人显示自己的不整齐而引诱敌人的意思。“敦阵整族猛攻之”的意思就是:用厚实的阵营攻击敌人。
这两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首先使用诱敌深入的计策,将敌人引诱之我们的埋伏中,然后用坚实的阵营一举击垮敌人。
吴国准备采取公子光的这个计策。
鲁昭公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吴军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此举完全出乎楚司马薳越的意料,一看吴军连晦日都不过,就发动了进攻,仓猝之中,他让胡、沈、陈、顿、蔡、许六国军队列为前阵,以掩护楚军。
吴王以自己所帅的中军,公子光所帅的右军,掩余所帅的左军等主力预作埋伏,而以不习战阵的3000囚徒为诱兵攻打胡、沈、陈诸军,这就是“去备薄威”的战法。
双方接战不久,果然那些未受过军事训练的吴国刑徒,本身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在刺刀的逼迫下,列列阵,排排队,喊喊口号,还算可以,但是真的肉搏厮杀,就完全不行了,所以接战后即散乱退却。
胡、沈、陈军见状,遂贸然追击,满战场上捕捉战俘,一来二去,纷纷进入了吴军主力的预定伏击圈中,这就是到了“敦阵整族猛攻之”的时机了。
这时,吴三军,当机立断,从三面突然出击,很快战胜了胡、沈、陈三国军队,并俘杀胡、沈国君和陈国大夫夏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