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地震发生在公元前781年,但是在过去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里面,仅凭十年的功夫,难以恢复到周王朝鼎盛时期的状态,内忧、外患、天灾、人祸。
西周首都就这样陷落了。
褒姒一笑,更多的因素只是人们对周王荒淫无道的一种声讨,于是编成故事流传下来了。
周幽王死了,被姥爷强力扶持的太子宜臼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周平王。
犬狄主力军占领了镐京,实行三光政策,使镐京一片废墟。
息国的息侯,也没想到后果这样的严重,而且已经无力控制局面了,面对已经抢红眼的犬狄部队,劝走这些面对着丰厚财富的犬狄之师,已经就是天方夜谭了,申侯的外甥宜臼虽然已经当了周王,申国完成了这次伐周的最终目的,但总不能让新任的周王和犬戎们在一起生活吧,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申侯只能秘密的向周围的各路诸侯发送消息,要求诸侯们前来勤王,帮助赶跑犬狄之师。
听到了王室的召唤,看到了首都危急的状态。
卫国的卫武公、晋国的晋文侯、郑国的郑武公、还有周幽王爷爷周宣王派到西方征伐西戎后,被封在犬丘的老秦人部队,呼啦啦,都赶了过来,前后一阵子的围攻,就赶跑了犬狄。
刚继位的周平王宜臼,总算是喘了一口气。
但是,他看到周王室的首都镐京,经过了天灾的打击以及这次兵戎的战火,已经是破烂不堪,虽然说周平王在位期间的业绩平平,可是却在此时办了一件大事。
周王室东迁——
周平王东迁——春秋开始
周王室决定东迁了。
于是,在晋、郑、卫、秦人等诸侯的武力保护下,周平王在其登基的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将周王室的国都迁往了洛邑,从此周王朝的政治中心迁到了中原地区。这就是历史上的称谓的:东周王朝。自东周迁都第四十八年后,即公元前722年,也就是进入了我们本书《春秋》和《左传》的开篇纪年起点。
啰啰嗦嗦的这一通,就是要告诉我们春秋的开始来源,让我们知道“春秋”的起跑线在哪里,在历史的哪一个节点上。总不能一上来,就是公元前那一年?什么事?等等,让人莫不着头脑。
这样啰嗦了一通,也就让我们知道,原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的大约五十年,就是春秋的开始。
接着,我们马上再快速的理顺一下,春秋开始之前各路诸侯的关系和地位,你就会更明白在春秋开始的诸侯之间的利益和关系了。
周平王东迁,参与的各路诸侯都立下了大功。
尤其是卫国的卫武公和郑国的郑武公,虽然就是谥号为“武”,可是他们确是卫文郑武:一个全局,一个战斗;一个是起到了领导的作用,一个是奋勇杀敌不怕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卫国的卫武公在东迁后,当场就被提升了一级爵位,由原来的侯爵国家,变成了公爵国家,这可是很大的荣耀啊,按照当时周王朝的爵位制度: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等级,第一等就是公爵。基本上都是皇亲国戚,而且很少,周朝开始的公爵国家也就是宋国了,因为人家宋国,可是被周朝灭掉的殷商的后裔,血统正统,贵族气质,所以在周朝一立国,就是公爵,独此一份。
至于什么立下汗马功劳的周公旦,姜子牙等,分封在鲁国和齐国,也不过是个二等的侯爵国家。
周平王也想借机把郑国给提升为公爵爵位的国家,但郑武公坚决的推辞了。
为什么?郑国的国君是不是傻子?给官爵不要。
其实,道理很简单,郑国的资历不够啊!
你也许会说,郑国不是春秋第一个小霸国家吗,怎么不行了?其实这都是后来的话,在周王室东迁这个时间阶段中,郑国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他比秦国建国仅早三十五年,是绝对的年轻同志,新兵蛋子。
也就是说:秦国是东周开始才将编制转正为诸侯的,而郑国是在东周开始前三十五年才转正,被分封为诸侯的。
这样你就明白了一个概念,参与春秋诸侯争霸赛的郑国和秦国,都是新诞生的种子选手,宋国、卫国、齐国、鲁国才是老牌选手;而后来大大有名的晋国和楚国,此时正在刀耕火种,学习文明的过程中。
所以,春秋争霸的第一轮选手,就是集中在中原地区的国家。说白了,也就是郑国、宋国、卫国、鲁国、齐国,再加上一些蔡国、陈国、邾国、息国等等一圈的小弟诸侯们跟着瞎忙活。
这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的原因。
郑国的东迁,直接进入到了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带,周围是老的诸侯国,因此地理发生重大的变化。
郑国,(姬姓,现在河南新郑市南新郑县北)爵位伯爵,三等诸侯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是周幽王的叔叔,即西周末年,其担任周王朝的司徒官职,建国于陕西华县。
公元前744年,第一任国王郑桓公,派太子掘突(后郑武公)迁国至现在的河南新郑地区,开始参与了中原地带的争霸战。东周起始,郑国才建国有三十五年历史,是个典型的新国家,国君因担负周王室管理工作的卿士受封,之后因周王室东迁立功,受到重用,得以携天子以令诸侯。
郑国之所以能够占据这样的地位和高地,主要还是因为当年在周幽王时期,周幽王即爱美人,又玩“烽火戏诸侯”的游戏,荒淫无度,最终被西戎攻破镐京(西安)死亡时,郑国的国君郑桓公正好也在镐京任职,便跟着周幽王一起战斗而亡了,这就是郑国的第一代国君为国家“捐过躯”。
之后、郑国世子掘突(后来的郑武公)出兵勤王,协助秦国、晋国、卫国一起光复西周首都镐京,赶跑了西戎,在当时周幽王牺牲了的状态下,郑世子掘突亲自前往申国将周太子宜臼(周平王)迎接回镐京即位,这就是郑国的第二代国君为国家“立过功”。
第一代郑国国君姬友(郑桓公),凭的是血统和捐躯,为新建郑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代郑国国君掘突(郑武公),凭的是军事才能和忠诚,为新建的郑国,赢得了疆土和荣誉;
第三代郑国国君就是春秋开始,被***佩服的郑庄公,一个大脑子的国王,在他的经营和谋虑下,让郑国在后来的春秋五霸大佬们正式出台之前,成为春秋初期第一轮决斗胜利的小霸,郑庄公就是当时的春秋小霸主。
你想想:郑国国君本身就是周王朝姬姓正朔,血统纯正,又是周王朝中的重要卿士,况且在周王朝遇到困难的时候,国君们前仆后继,又是捐躯、又是拼命、又是迎立,而且办这几件大事的都是郑庄公的爷爷和爸爸,这就必然的决定了周平王在东迁之后,虽然郑国仅是一个建国才35年的三等小国,也不会影响其郑国国君(庄公寤生)在王室的重要位置,这就是郑国为何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卿士,并管理周王军队的原因了。
所以,第二代郑国国君郑武公还是回绝了周平王的爵位提升,要了实权,而没要名声,虽然郑国也属于姬姓的王室血亲同姓,但是刚搬迁到中原地区,那么多当地的诸侯地头蛇,都是侯爵,自己这个年轻的国家一来,就是公爵,肯定不行。这说明郑武公十分的聪明,而非是傻子,郑国和卫国的历史,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就推辞了。
所以,一切都顺理成章了,为了表示褒奖,周平王就让郑国继续继承爸爸的遗志,在周王室担任重要的执政卿士了,这也算是报答,为郑国在春秋开始就成为霸主,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最后还有——
在西周末年的“勤王扶周”和“周室东迁”中,秦人(之前周室因秦人出兵败戎,封为西陲大夫,官职)出兵帮助周王室平息叛乱,为周幽王了报仇,并且派兵协助周平王东迁洛邑,老秦人这次立下了汗马功劳。
东迁后的周平王,万分感动,思来想去,自己的首都经搬离了陕西关内地区,算是暂时逃脱了犬戎那群野蛮的疯子骚扰,估计这个地方谁也不愿意呆,只有秦人,多年在此混地皮,常年和犬戎做斗争,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和群众基础,应该能有能力安定此处,干脆,就把陕西“歧地”以西这一大块关中之地,封给秦人吧,这里基本都是民风强悍、野蛮无知的戎人和野人部落,只要秦国能打下多少,都给秦国!也算是帮着我们周朝守着故土,一举两得。
周平王一高兴,就正式的将秦人列为了诸侯。
这就是秦国成为诸侯国的开始。
大秦帝国开始诞生了——
当然秦国封为诸侯,已经是很大的恩典,爵位自然不能太高,需要一步步的努力,秦国列为诸侯的爵位为三等伯爵国。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呵呵名声的大秦帝国,在春秋的开始并没有太大的波澜的原因,因为:
周平王,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国。
周平王说:
“戎人不讲道义,侵夺我岐山、丰水的土地,秦国如果能赶走戎人,这些土地就归秦国。”于是,平王与秦襄公立下誓约,从此秦国身份正式转正,与其他诸侯国互通使节,互致聘问献纳之礼,成为了一方诸侯。
秦国分封后,忙于建国立业,不亦乐乎,东征西杀,在陕西关中平原上,拼命发展,慢慢将自己的首都,一步步从陇县,发展到眉县,再到凤翔,距离西安越来越近。此时他们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中原的事情。
对不起,现在的中原“诸侯争霸锦标赛”角逐,我们秦国暂不参加。因此、在春秋初期的诸侯争霸赛中可以忽略不计。
小结
周王东迁后,东周王朝开始纪年:起始于公元前770年,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结束,共计:549年漫长的历史。
其中,因为有了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记载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共计241年的历史,因此被后人称为“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共计254年的历史,被后人称为是“战国时期”。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东周历史是由两部分组成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本书,就是依据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经书,结合左丘明的《左传》补充,而形成的一段历史故事,因此叫做:捧着《左传》品《春秋》。
波澜壮阔的“春秋历史”就要翻开篇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