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仁(2 / 2)

六道善经 乾亨 1801 字 2023-09-19

虽然西周的社会生活十分的美好,但是,孔子想回到西周美好的生活,那只是孔子的一个美好的愿望,愿望归愿望,想要回到西周社会,已经是完全不可能了,也不符合“天道自然”。人类社会永远是向前的,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倒转。

孔子的儒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结构,这里面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孔子对“仁”十分重视,所以,孔子提出了“杀身成仁”的观点。当时,孔子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仁和德是联系在一起的,仁,就是仁德,“杀身成仁”,意思就是用生命成全“仁德”,后来泛指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那么,更确切地说什么是“仁”?“仁”应该说是一种道德的范畴,“仁”的本来就是人和人亲和的意思,人和人之间互相友爱。孔子明确指出:“仁”者,爱人,这就是说“仁”的思想内容,应该就是“爱人”,“爱人”就是人爱人。

儒家的思想就是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需要一个维护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仁”,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需要用“仁”来维系,“仁”是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最美好的方式。

再说的明白一些,“仁”就是要在人和人之间,建立一种美好的社会关系,这种美好的社会关系,就是人和人之间,互相团结、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建立一种人世间大爱的关系,这种大爱的关系就需要“仁”来维护。

孔子认为人和人之间互相友爱就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在这个人类的大千世界里,如果人不爱人,人对人总是那么横眉冷对,怪话连篇,互相下套子,互相使绊子,人世间就会充满仇恨,一个充满仇恨的人类世界,那会是一个是么样的人类世界?简直叫人不敢想象。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两千多年以来,一直由“仁”维护者人和人之间的美好关系,而且两千多年“仁”的美好作用,被世人所公认,也被人们所遵从。

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做到谦恭、宽厚、诚信、聪明、乐善好施,就可以说已经做到“仁”了。孔子还认为,刚强、坚毅、朴实、慎言这几种性格就已经接近“仁”了。

“仁”已经被世人推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仁”已经增加了不少的新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以当今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福祉”,这些都是为“仁”新增添的思想内容。这些新的内容,为“仁”增添了活力,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仁”作为五常之首,对于传播儒家的思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仁”都会是理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可缺失的思想内容。并且会越来越多的发挥重要的作用。

“仁”的思想内涵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得到了发展,“仁”的最初含义是“爱人”,就是这么的简单。到了后期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问“仁”的时候又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这是孔子自己增加的内容。

随着儒家的思想进一步拓宽,儒家把“仁”的学说施加到政治层面上,就形成了“仁政”的学说。孟子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仁政”的学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生活当中去。

“仁政”这种儒家思想在过去的很多的朝代中,被统治阶级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的理念去奉行,而且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仁政”思想主要是在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的理论。孟子的“仁政”在当时和以后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具有它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就是到了今天也具有它的实际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也需要“仁政”思想为今天人类世界发挥其作用。我们今天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道德建设,其实也是对“仁政”思想的一个再升华。

“仁政”基本精神就是统治者对民众有同情心和爱心,“仁政”的重点还是放在了改善民生上面,比如我们今天的扶贫工程就是“仁政”的一个重要内容。

“仁政”同时还发展到了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人性本善”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激励作用。

“仁”的思想,十分看重人格的修养,人格的修养,其中包括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等方面。“仁”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