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切准备就绪以后,曾子宗圣就开讲了,曾子讲课,在人间天使的感觉中,曾子宗圣要比太清玄元天师严肃的多,好像也认真得多,逐字逐句,抑扬顿挫。在他讲课的时间里从不回答人间天使的提出任何问题,只是在讲完课以后才回答人间天使所有的疑问。
总的来说,曾子的讲课就是一个古代老教书先生的模样,一直按照自己的思路在讲,曾子的第一章讲的就是“仁”。
曾子讲道:儒家的思想核心内容就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儒家倡导的基本伦理准则,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人们常常所说的伦理纲常,应该指的就是“三纲五常”。
“仁”在“五常”里面占的是首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的道德标准,要了解儒家的思想,就必须从了解“仁”的基本涵义做起。
文曲天神曾子略加思索以后,接着说道:儒家思想是一个思想体系,在儒家思想的思想体系中,“仁”应该说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顶为重要的思想内容,也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核心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所以说,了解“仁”就成了了解儒家思想体系最为关键思想内容。
两千多年以前,孔子首先提出了“仁”。孔子对于“仁”也做了比较完整的理解,他认为“仁”的主要思想就是“仁爱”。儒家思想的“仁”通过各个时期儒家思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对于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增加新的内容。比如说,孟子对于“仁”扩展到了“仁政”,这样给“仁”的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把“仁”的思想扩展到了治国理政。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两千多年以来,“仁”一直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被世人所推崇,不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帝王将相都是对“仁”倍加敬重。
至于什么是“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的人,他们对于“仁”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特别是社会在不断的变迁,在社会不断的变迁中,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需要,也在对“仁”做了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调整,所以说“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倾向性。
我们现在主要是看一看孔子是怎么注解“仁”的。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颜回问老师:“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道:“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在这里孔子告诉颜回,“克己复礼”就是“仁”,这就是孔子最早给“仁”下的定义。那么什么是“克己复礼”?简单地说,“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恢复西周时代的礼法。也就是说,要让自己的言行都能符合西周时期的礼法制度。
孔子告诉他的弟子颜回,人们只有一切按照礼西周时代的礼法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人们一旦做到了西周时期的礼法要求,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仁”了。
在这里孔圣人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孔子认为西周时期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立法制度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孔子的一生都是在追求西周时期的各种礼仪制度和礼法思想。到了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礼崩乐坏了,所以,孔子一直都是希望着恢复西周社会的礼乐制度。
孔子为什么要赞美西周的社会制度,还????????????极力的要恢复西周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礼法制度呢?孔子认为西周时期的各项制度都是十分美好的,西周的社会制度可以是社会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民众生活的幸福,所以说孔子认为西周的制度是一种十分美好的人类的社会制度。
事实上来说,西周的政治环境是非常的清明,各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礼法制度都比较健全。特别是西周的轻徭薄赋,人民的生活轻松愉快,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孔子羡慕西周的各项制度,应该说是非常有道理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有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政治面貌、男女爱情生活、民情风俗等方面的情况,表现出了人民生活的舒心幸福。在《诗经里面还可以看到,当时西周的民风淳朴,统治者爱惜民力,人们的生活十分轻松愉快。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那个时候的人民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统治者你争我夺,肆意的搜刮民财,社会礼制崩溃,百姓民不聊生,孔子怎么可能喜欢这个乱世天下的年代。
孔子向往西周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幸福,这应该是一个美好生活的的追求。孔子追求西周的美好的社会制度,这应该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向往美好生活是人性的本能。
孔子说“仁”就是“克己复礼”。孔子的意思是说,人类社会应该恢复到西周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生活的轻松愉快那样一个社会。孔子为什么对说“克己复礼”就是“仁”?这主要是说,西周的各种制度都符合“仁”的要求。
让老百姓生活在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里,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事情,就像《诗经里面描述的那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种田园爱情生活十分的诱人,叫人是多么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