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的中书院,颜毅敏向崇祯提出:
“欧洲人从海洋来到东方是事实,北方的欧洲人从北部陆路想东来也是事实,这些事要影起东方人必要的警觉却难。即有处理内部事务的能力,也有处理外部事务的能力,是未来的现代人才有的能力,当时人可就难了。”
崇祯问其他人的看法。
黄宗羲说:“古代西周的召公,说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当时的局势能有警觉。春秋末期,‘田氏代齐’或‘三家分晋’时,也有许多当时人看出了当时的局势,说明古代人还是能对当时的局势有个判断力。”
顾炎武说:“人才还是可能有,只从有功名的人中选择,却不一定有,知内部事务的有,即知内部事务又知外部事务的人就少有,对西洋远来的诸国又了解的人更少有。”
伍鸿友说:“许多年来,西洋人就来到了东方,西洋人能来东方,东方人却不能去西方,也不了解西方,大明早些年去西方的人也要乘坐西方人的船,这本身就值得警觉。”
朱金华:“只要不把所有的外国人都当夷人相待,而是凡是武力强大的人都给以尊重,并认真分析,还是能掌握情况的。就象世间出现了怪物,必须对怪物了解分析,不能为怪物所害。”
何功能:“力能破万物,只要自身强大,就什么怪物都不怕。”
后来,大家还是认为做强自己最为重要,起码在中书院中形成了认识。
天下事分为内部事务和外部事务。
原先旧大明时,蒙古满族人是最大的外部事务,现在蒙满事务转化成内部事务,西洋诸国或一些新出现的国家才是外部事务,大家都在调整思维。
内部事务还是为主,能处理好内部事务,就能处理好外部事务,处理好内外部事务需要能力,打铁也需要自身硬。
内部事务中,经济建设是重中之重。
经济问题,成为了中书院众人讨论的首要问题。
对于经济问题,崇祯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其内容如下:
1、产业问题。必须破除单一产业的思维,可以有主产业和辅助产业,农业区域必须允许其他产业存在,牧业区域也必须掀起其它产业和手工业,
2、贸易问题。必须公开的允许贸易存在,且必须大力发展贸易。
3、生产问题。各地以原先自己的传统产业为主要产业,各地都生产当时当地的最有利的产品,也就是根据地利,生产自己最拿手的、最优秀、最好的产品,产品多了用于贸易交换。
产品以低成本,优质量为好。过去那种为了保护盐枭的利益,禁止晒盐,保存煮盐的政策再也不能执行了,以后以低成本的晒盐为主,一切产品的生产也以低成本,优质量为主。
4、贸易区域和贸易量问题。尽量扩大贸易区域和扩大贸量,柴达木盆地的盐,现在就比以先的范围远,销量也多得多,得益于柴达省的马车行业掀起。海盐覆盖的范围广,是因为船运的量大。其它一切产品都尽可能的扩大覆盖范围和扩大销售量。
贸易与交通条件相关,贸易不大与当时的交通条件较差有关。当时虽然还处于灾害期,但在紧密按排下,还是能基本提供天下人的食物,因此当时的许多民工队伍都没有必要转产,而是继续从事工程建设,特别是有经验的工程队,更要专业从事工程建设,工程队的待遇也应逐渐提高,让人能够长期从事工程建设。凡是有灾情的地方或有难民的地方,都以工代振,组建工程队,以后有条件时再逐渐提高待遇。
工程队的主要工程是道路建设和道路边上的防卫设施和守卫设备。
大力扩展水运,因为船运的量比陆地的车运马动的量大。
5、产品需求问题。产品需求量与产品覆盖范围相关,也与产品种类相关,交通运输的改善能增加覆盖范围,增加需求量。粮食在灾害期是供不应求,丝绸也供不应求,一些手工产品可能滞销,但能存放较久,非粮食的产品出现滞销应考虑降低产量。非大工业时期的产品都不可能出现大最滞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