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说到军事是天下安全的重要因素,政治练兵是基础,技术练兵是为了提高。也谈到天下的社会分为多种关系,其中分为对外的国际关系与内部的阶层关系。
是人就必然分为左、中、右多个派别,组织、团体、国家也必然的分为多种派别,天下安全与处理好多个派别的关系相关,其中处理好各社会内部集团或各阶层的关系占有中心地位。
彼崇祯就是没有处理好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造成没有一个社会阶层的支持,形成无法挽救之局。康熙就是有个满族人利用,又争取了部分士族的支持,经济力量又比彼崇祯强三倍,因而稳定的政局。
彼崇祯的悲哀是不敢改变当时的政局,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扩大支持自己政权的力量,而是想在封建士大夫的观念当个好皇帝,问题是极少数真正支持皇帝的士大夫又被奸臣诬陷为可能的罪臣,而士大夫的主体却只是为了和皇帝争经济利益的势力。
既然士大夫不支持政权了,为什么死抱着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原则,还要不怕得罪天下其他阶层也要维护封建士大夫的体制。被视为封建异类的海瑞在诉讼中都不顾“乡宦”为体的原则,而选择维护平民或维护公正。彼崇祯在死前说出文官人人可杀,真的杀光文官有用吗,或能挽救时局吗?
此崇祯以天下安全不已任,保护民族政权,保护民族文化,无论形势和政局如何艰难,也在努力。许多事务是必须做事,刻不容缓,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选择,创造选择之局。
要创造条件,创造选择,就必须准确的分析当时的形势,准确的判断那些人是有用之人,是可利用之人。
任何时代,都有挽救时代的人才,问题是敢不敢启用,能不能发现。士族用士族原则,想垄断一切权力,不是士族就不是人才,一切都要看门派,看身份,没有身份出生的人就不可能是人才。
此崇祯就是与士族周旋,实质上不听士族的。士族唯士族而用,此崇祯则有才能就运用,更是启用一批以庶族为代表的人员。士族唯圣贤,唯孔孟之言为原则,此崇祯则各种各样的人才都需要,所有原则都行。士族唯科举,此崇祯则非科举的胥吏也掌握,科举也增加许多科目,士、商、学、法四科,士科也分为文士与武士。
“不拘一格降人才”,体现了诗人的水平,要真正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就必须不拘一格用人才,人才越用越多,不用则无人才,问题是敢不敢打破士族的限制。
此崇祯就是需要各方面、各个等级层次的人才群体,而不是个别传奇英雄。宋朝塑造了杨家将,但杨家将挽救不了宋朝,此崇祯需要千千万万的杨家将。此崇祯认为只要比自己行,就是最好的人才,因为自己许多方机都要懂一点,但许多方面都不如人专业,要想挽救天下,就必定自己不可能创造传奇,要甘当平庸,精心组织天下人才,提供舞台,供天下英雄发挥。
崇祯要创造一个新大明,新大明不可能象清朝那,只有明君,没有贤臣,新大明只有到处乞求人才好好办事的一般君主。
创造天下新格局,才让人才更好的办事,人才才能顺势的较易的办事。
旧的格局已经走到的末路,必须建立新的格局。培养庶族,发展庶族,把士族中的可用人士也加入庶族,平民中的上层,有学习知识倾向的人也大量的加入到庶族行列,造成庶族取代士族之势,是此崇祯改造当时格局的主法。其它的,如突破四书五经对知识的限制,提倡多种生产形式的重要性,推广新经济作物,发展渔业生产,新方法练兵,搞好经济建设,都为围绕新格局而运作。
此崇祯就是要天下人都明确,除了斗争之外还有妥协合作,除了内部对手外,还有外部敌人,除了与人斗之外还有与自然斗,要寻求吃的和生活物资,而后者上大部分时间体现出主要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