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购田后,赋税平均不超过一成,用二成的收成抵扣田地款,光清田地款后田地规自己,与租田种差不多,自己可以留七成的生活,许多人都可以至富。
本地人多般都能购到人口田,只有后来者,或者允许在当地定居的流民则必须租田种,租田种也需上交三成,二成是田租,多少年后田也不是自己的,所以人人都想购到人口田。
全国卖田者也有许多,政府一时拿出那么多钱也有点困难。崇祯在崇祯八年时,派人到美州旧金山开矿,就是考虑到田税改革后,购田款会紧张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运回来的黄金都制成的黄河币,即金币做购田增加的准备金。
争对购田款,崇祯还从整个财政中抽调钱款准备,皇家钱庄也尽最大的能力代款满足购田款,还在特殊时期多发行了纸币。
皇庄的田地,即没付现款,也没有收现款,因为皇家有信心,欠款也会有收,再说太监宫女裁散了大部分,皇家支出也大付减少。
皇家没收现钱,皇族也大都没付现钱,付给皇族的是皇家钱庄的账目,汇票无条件付账,取现全有点限制。
勋贵付子少量现金,其余的都是账目,汇票同样无条件付账,取现金的限制比皇族少点。
集中财力面对士族大地主的购田款,由于新土地政策不是全国一时执行,而是有先后,有计划的进行,付给士族的现金也有先后。在整个田地变革事务中,没有出现购田现金不足的现象。
好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开明地主多了一点,有许多开明地主不出售田地,而是把田地私下分给族人。卖了田地的地主也把钱款存在皇家钱庄,有的人还暂时不需要用,其钱又回到了钱庄。再加上全国多地,的人对政策的理解不同,有的地主先执行,有的地方则后执行,钱没有集中到一此或集中到一个时间用,没有出现断链的现象。
为了搞好田税改革工作,还专门成立了“田地管理开发局”,挂在户部之下,统一按排全国田税改革规划工作,也按排各地的田地合理利用和荒地开垦工作。
明末崇祯式的土地政策,是一种动态式的政策,就是在原先的经济原则下,只调整的税收政策。
动态土地政策在表面上,天下人没有什么变化,士族感到的只是税收政策变了,官员不再隐瞒自己的税收,其它几乎没感到有什么没化,相对农户则在确保农户有田耕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也是建立的与原先的收支变化不大,向好的方向变化的政策。
动态土地政策与静态土地政策不同,敢不是什么均田制或平均地权,只是建立人人有田耕的状态的初起条件,期待以后,人人都有土地所有权。
不要期望那种静态的土地政策能长期保持,只要允许土地交易,就不可能平均地权,几十上百年后,又会一样。
在前苏联时期,有些分到田地的农民,经过勤劳致富后,苏联又出现了打富农的现象,当时就存在激烈的争论,那些富农到底是原先的富农,还是贫农劳动致富后的富农或富裕中农,苏联当时的政策就是造成了奖懒罚勤的效果。
当时大明的新土地政策实行之时,除了特别严重的灾区,一般区域都经过了多年的生产发展,农民也有了点积蓄,生活有望,社会经济有可能兴旺。原先的地主大户,感到田地没有以前那么神通了。
有些地主,特别是特区的开明地主,发现经商和加工也很赚钱,而且比原先拥有田地租田还要赚钱,正想要寻起动金时,就出现了要出售田地的现象,也就顺从政府的转化成为商人。
崇祯向天下人解释道,商税收统一税,田税则按田地的多少定税,是因为商人只是赚钱,田地则是天下有限资源。对无限的钱财拥有则不限制,天下人都成了富户都好,对有限资源的田地占有,则应收取适当的费用,以保证天下人都有田耕。
天下农民都有田耕,同时天下商人都多起来了,粮食有保证,金钱也会有保证,一个新式的,具有生机的社会具备了发展之势。下一步,只要思想成果成功,就能出现了一个发展的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