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硕鼠是下层劳动者对贵族的愤怒,表示想逃亡,不受贵族的盘剥压迫。
“西周末期国人暴动事件,也是国人争取国人最后权力之努力。
“东周时期的‘礼’是周礼,周礼只强调对贵族的尊重,没有对国人尊重的内容,法又是东周才开始真正出现,管仲被尊为法家之祖。东周的文化习惯虽然还留一点国人的最后地位,就是没有明确国人有什么最后的权力,最低应如何尊重国人。
“正由于没有礼法明确国人的权力与地位,有的国君就任意而为,侵犯国人的基本权力,导致国人想‘吾与汝偕亡!’
颜毅敏:“那事实上,东周的国人怎样才拥有了最后的权力。”
崇祯:“东周时期的天下诸侯国,每个国家都有一部分的忠实者,还有一部分人可能是跳槽者。那部分跳槽者就是普通国人,对普通国人来说,主要的是生存,那国适合生存就到那国。正由于国人可能会跳槽,所以许多国君想留住国人,也有的国君想办法吸收更多的国人到自己的国度生存。
“后世一统天下,国人没有跳槽可能,君主也不在乎跳亡的众人,国人的权力就失去了最后的保证。
“现在的大明,就是要确立礼法,明确国人的最基本权力,让国人有生存下去的保障。寒明的礼法小组的人需要更用心,编写国人基本权力的可实施草案。
上官寒明:“我们一定将礼法草案建立在我们大明能实施的基础上。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西方的罗马在早期的对外战争中,罗马平民几次的撤离运动,导致罗马贵族同意尊重平民的权力并同意国民大会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
伍鸿友:“国人的不抵抗或撤离,也应走中庸之道,就是与国君妥协,即不维持原先国人生存不下去的局面,也不要导致亡国,而是国人生存,国也保存。”
顾炎武:“问题不是国人不合作,而是有的国君根本就不懂不君之道,是个花花公子,任意侵犯大臣和国人的权力。”
黄宗羲:“我们应好好的思考为君之道的问题,思考原来的君主是应什么样。”
上官寒明:“思考是应该的,重要的是要完善礼法,并在礼法的基础上形成习惯,甚至凝聚成为文化习惯的内容。”
崇祯:“后世的和平时期,有时国人过得比东周时期好,因为社会发展了,生活用品多了,没有战争负担。但后世的好景不长,好景很大程度上依赖君主和天意。”
伍鸿友:“自然灾害和周边出现强敌也是君主难以处理的问题。据说,尧舜时候有多年的大旱和大涝,尧舜是怎样处理灾情的。”
顾炎武:“所以说尧舜是大贤德的明君,再说,尧舜时期已远久,当时到底是什么回事也不太清楚,说不定是后世人意会的。”
崇祯:“东周时期能够长期稳定发展比后世大部分时期强,比后世的乱世强了不知比多少倍。东周主要的是生产大发展,文化也大发展。
“东周之发展,主要是开始了百道发展之路和王道发展之路,衍化成后来的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层出不穷。
伍鸿友:“为什么东周能出现《中庸》和《论语》等作品,后世就出不了,东周有有孔子、老子,后就也世没有了。”
崇祯:“东周不但有孔子、老子,还要诸子百家。反映下层国人的作品也可出现,《诗经》有硕鼠之类的作品,孔子也说,诗经全编‘思无邪’。东周为什么会有王道与百道,文化上有百家争鸣,为什么后世就没有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