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运动指导小组的讨论还在继续。
颜毅敏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众国,军事经济都发展起来了,都存在了那么久,是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后金的军力居然有那么强,摆脱了文官掣肘的新军都还不比后金军强,新军都必须有城堡、营寨加大炮才能和后金一战。那城堡又是怎样出现的?”
众人相互看了一看,意思是不好回答。
崇祯只得自己发言:“我认为,对中华有直接影响的城是商国的殷城,殷城是中华第一城。也许殷城之前,有过简单寨子,那只是城发展过程中的前期,也许其它中国区域有过更早的城,但那并不被后人了解,对中华没有直接影响。
“商国都迁到殷城之后,城才慢慢发展起来,才有一城镇守一个地方的现象出现,也才有在交通要道中建城守关。
“城的出现是原先的血缘部落国向地缘世俗国转变的重要因素。原先的部落国有居住地和生存地,但对地域把握得并不严,部落国并不占有固定的土地。夏国初期只想占有生产用地,而不是占有一片区域,夏国人生活区域内的高山上还有很多其他国的人,是夏夷杂居局面。商国迁殷城前期也和以前的部落国样,经常迁徙。
“部落国的人口只是自己的部落成员,有血缘关系者才是国人。后来地缘国,疆域内的人都是国人,对土地的概念也重得多。
“城是占领或守卫一片区域的重要工具,城在,城边的一片区域就在自己城的控制下,城失,就失去了对此片区域的掌握。
“殷城建立,开始了天下部分血缘国转化为地缘国,经历了几百年后,到了战国时代,才是在九州各国都明确的地缘国时期。地缘国时期,才有一城一地的争夺,才是以土地为争夺目的为主的战争。先前的战争,都是针对人的战争,或是灭国之战,都是在居住集中区域或营寨之地大战。周国进攻商国之前,打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其他国,没有打过商国人,则不认为对商的挑衅。”
颜毅敏:“现在我们针对后金的城堡,不仅是挑衅,而是进攻。”
伍鸿友:“东周是个值得分析的朝代,无论军事,经济,还是社会组织都发展较好,值得借鉴。”
崇祯:“东周时期,九州内的农业文明与原先的采集加打猎的文明,进入全面决胜时期,是中国文化向九州普及的时期,是百道发展与王道争雄时期。
“东周的一重要特点是国君与国人的关系与后来的不一样。东周时期,国君需要国人以壮大国力,国人或众民也需要一个较好的国生存,是一种彼此需要的关系。
“秦国在征服东方六国之时,也有征服天下国人之势。
“汉继秦,汉继承了秦的体制,也继承了大臣和天下万民都不敢违逆皇帝的习惯,并把这种习惯演化成文化特征。
“汉以后的皇帝之权不受限制的文化习惯,导致后世文化的多变性,皇帝可以把天下国人继续当国人相待,如文帝、景帝,也可能把天下人当贱民或征服的对象相待,如以后的大部分皇帝。”
黄宗羲:“天下国人是必须用心相待的对象,国人不可征服。”
崇祯:“国人还能保有最后的地位是限制国君的条件。国君如果没有限制,如遇到肆意妄为的国君,就有可能亡国。
“东周时,最为过份的是卫懿公,卫懿公好鹤,根本不尊重国人,在当时的东周文化中,国人还拥有国人的最后权力,国人和将士在北狄入侵时都不想抵抗,甚至逃跑,让卫国亡国,以表示国人的意愿。
“‘吾与汝偕亡!’是国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国人活不了,想与国君或贵族一起灭亡。吾与汝偕亡之言,在东周时是许多君主头上的警钟,许多君主都善待国人。后世的皇帝就是没几人还记得吾与汝偕亡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