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周天下分封了一千多个诸侯,也就是有一千多个象周国一样发达的农业生产居住点,散居在周国王畿之外的九州各地,为九州各地发展农业,提供现实的示范点和近距离的实物实景。经过西周几百年的发展,天下各地人都已经树立了农业生产能带来富裕生活的观念,也树立了农业生产相应的一系列生产生活观念。
周天下经过西周几百年的发展,王畿在原九州的华夏文化区域拥有至高无上的影响,就是许多诸侯国也发展起来了,有的诸侯国还是相当于一个村庄一样,有地诸候国发展起来了,有的达到一乡之区域的程度,有的达到一县之区域,有的大一点的诸侯国发展的区域甚至超过一县之地,相当于后世一市场之地。
诸侯国由最初的一些族民和军队在一个地方建立居点,发展到一县之区域,甚至是超过一县的区域,就是通过一种方式传播农业文明。
诸侯国传播农业文明,周边多般是原先炎黄文化圈内的部落,也有可能是四周进入的为求生的外地部落。在诸侯国的边民中,有的部落正希望得到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自然乐意接受农业文明的统治,成为诸侯国的国人,有的部落不愿意别人统治,诸侯国有可能用武力强迫别的部落接受诸侯国的统治。
诸侯国的这种用和平或武力的多种传播农业文明的方式,后来的史家总结为“王化政策”。当时的事实就是不但周王宣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大部分诸侯国也大力传播农业文明和周王的统治政策。让九州的大部分人都按周王的政策下过着农业文明的生活。
当时诸侯国传播农业文明,可能没有后世推广“杂交水稻”那么只用文明的方式,最初在推广杂交水稻时,也有农民说,杂交就是压交,压迫农民多闪公粮,后来种了杂交水稻后,农民就主动寻找杂交种子了。
诸侯国推广农业文明,采用了文明和武力的方式,如果说相邻的部落经常会发生磕磕碰碰的事,那么推广农业文明时有可能超出磕磕碰碰的程度,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所有被同化或征服的人口和地区都接受了农业化,并把自己当做诸侯国的国人。传播农业的方式法有点问题,结果还美满。
王化政策,实质上是农业文明与原先的打猎加采集的古老文明之间的竞争,是农业文明超出王畿地区向九州大发展的时期。
王化政策,是一种发展之道,发展的结果是所有文明传播区内的人都是国人,没有农业奴隶,与希腊那种对外实行殖民统治,埃及那种征服邻里人为奴隶的传播文明方式,无疑是一种独特的文明传播方式。
周天了除了分封周宗室和功臣外,也封了一批炎黄后裔为诸侯国,如楚国是炎黄后裔到南方发展的集团,越国的主要人员是百越族,但王族是炎黄后人。
东周以后,周天子失权,许多诸侯国都自行发展。自行发展的天下诸国,出现了超出王化政策的事实,出现了百道竞争。
超出王化政策的主要事例是诸侯国之间的攻阀,由于邻国之间的冲突也许可以调整解,但灭国后,或并吞别国后,则难以恢复原样。最显著的是汉阳诸姬被楚国灭了。
其实发展到东周时期,农业文明传播到了一个转折时期,天下诸侯国大部分都已发展起来了,很少有原始的部落,也几乎没有未开垦的明显地区了,到处都是诸侯国的农业地盘,非农业的区域不多了,想扩大自己,只有并吞其他诸侯国。
东周时期,王化政策衍化出许多发展之道,王化政策与一些非王化政策一此再衍生出百道。当时天下出现了百道发展与王道之争。
王道有二种以上的理解,一种是最优为王,百道中最好的发展之道,就是王道,一种就是认为尊守周王的政策秩序就是王道,违反周王的政策秩序就是有失王道。
最优的发展道路,有待于认识,诸候国都按自己认为最优的发展之道发展,由于当时人的认识问题,其发展之道有可能不是当时最好的发展之道。
发展之道的标准不同,判断发展的王道也不同,孔子把尊遁周王秩序之道定为发展之道的标准。孔子还把诸侯国实际发展之道称“大道”,而把尊循周王秩序的发展之道定为王道。孔子主张王道,反对大道。
各诸侯国也尊重周王,但更想发展自己的诸侯国,尊王也要在自己能生存条件下才愿意做到。
什么是王道?或王道的判断标准,孔子有孔子的判断标准,当时的谋士,当时的国君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现代人也有现代的判断标准。
祝天下人元旦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