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统计了世界多个人类文明发源地,其它地区的文明是由文明发源地传播或后来兴起的文明。
文明的传播有多种方式。
在文明古国中,埃及和巴比伦实行奴隶制生产,奴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希腊各国也是对内实行奴隶制,对外实行殖民统治。
中华得益于东方的地大物博,也得益于女娲氏的首创,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地大物博,就没有必要去争夺土地,各氏族都和气生活。女娲氏确立的原则,是众氏族和平共生,众多氏族相互通婚,资源和知识共享,这是地大人稀的环境中采取的正确发展方式。
到伏羲氏以后,虽然出现了战争,也只是局部小冲突。黄帝与蚩尤式的天下大战,也只是理念与文化之争,不涉及人生自由与否的问题。蚩尤部剩下的部落可以自由的退往西南或其它地方,融入了中原的九黎部落也是与原先炎黄各部平等的和平相处的部落。
炎黄文化时期,各部落之间,虽然内部有争锋现象,也有以智诈愚的现象,但没有出现过大的武装冲突,也没有实行过奴隶制。中原的文化主导者,是黄帝的后裔,留在中原的九黎部落虽然不能主导文化发展,但也不是奴隶,而是基本上和原先在中原的部落一样的部落。
夏国率先实行农业,带领周边国发展农业生产,引领华夏文明在东方出现。夏国也被当时天下尊为中国,夏国尊为中国是因为众多的国中,夏国最发达,技术最高。
夏国时期,已有奴仆出现,有没有奴隶出现则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商国时期,商国是继夏国之后第二个中国,商国拥有很强大的武力,也很重视武力。商国征战较多,俘虏也较多。
商国肯定有奴隶,许多战俘都变成了奴隶,商国的奴隶并不和东地中海沿岸国的奴隶一样。东地中海沿岸国的奴隶是进入了生产的各个领域的奴隶,主要行业的生产部门都是奴隶在生产。商国的奴隶主要进入矿山生产,商国的支柱产业是农业,农业还是商国自己的族民在生产,农业在一定时期还是技术工种,只有自己的族民才配拥有,最初抢到的许多夏国族民也只是将其编入自己的氏族,而没有当其为奴隶,因为商国需要其农业技术。
商国的奴隶没有从事支柱产业的农业,而是用于矿山生产,商国的奴隶支撑起了商国的青铜器的辉煌。商国继承了夏国的青铜业,并发杨光大,就象夏把原先的种植技术发杨成为规模农业样,商国把夏国的青铜技术发展成为规模,拥有了大量的青铜器。
周国取代商国成为中国后,周综合了夏商两国的经验,并创造性的发挥。周国最大特点是实行大分封,周的大分封,并不是后世在畿几分封那种性质,而是在王畿外的开发程度不定的区域,分封给宗族成员和功臣。
夏商两朝,主要影响地区还是自己主要生存地的周边,虽然已知九州的地理概念,但影响力只有附近。
夏商两朝主要重视的还是人口,虽然想拥有自己居住地和生产地的土地,但也只能拥有生产用地和居住地。特别是是夏朝,生产用地之外的山里不便生产的地方都是其他国的人居住,甚至有炎黄文化之外的人,被当时称为夷人的部落或氏族居住,出现了夏夷杂居的现象。
商国吸取夏被灭的经验,改变了夏国对天下以守势的太度,想以攻势占居主动。商国的势力虽然比夏国要宽广,周边许多生存点是征战的地方或是开矿生存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并没有达到九州的范围。
周与前两朝不同的是,产生了土地观念和天下观念,周天子提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国天子提出了天下土地的观念,如果治理天下的问题也出现了周国统治者前面。周不但要面对如果治理天下,还要面对商国的余部,天下众部落,以及九州之外的异域不断进入的四方各族。
到周国为中国之时,天下各族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很大,农业化程度较高的国较发达,还停留在采集加打猎的生产方式的部落则很落后,生存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发达。
周天子除了原先的周围区域建成宗周以外,还在东部的豫西地区建立了一个成周,把周国的王畿扩大了一倍以上,还在东方封商国余部为宋国,也封一些宗族在各地,对为周国打天下的大功臣丞相封为齐国,并拥有征讨东方各部落的权力,除了最东部外还在最北部封了燕国,最南部封了吴国。
周天子就是要把视角放在王畿之外,视九州天下都是自己的,希望九州之地也和周国的王畿样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