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的战斗中,在后金兵连续攻击下,炮火的火力下降了,因为炮需要冷却,有较多的后金兵冲到了城前,有少量后金兵甚至冲击第二道防线。明军也顽强,最终还是打退了后金兵。
骑兵在鸭绿江面的冰上行走还是没有陆地方便,加上江边薄弱之处的冰,在不断的炮火打击下,众多的骑兵在其上出现了融冰或冰面裂缝的现象。融冰如果在江中,有可能沉河,但在江边即使融冰也还能继续进攻,但不懂冰水的后金兵则产生的恐慌,给后金军造成了不方便。
后来明军也找出了经验,火炮轮流使用,因为炮较多,是当宁远之战的炮火几倍,就是轮流使用的单次也比宁远之战的炮火猛,只有在后金最多兵进攻,才全部炮火齐开,一般情况下都会留下部份炮不打,以保持连续炮火打击。
后金兵对新义州两城堡第一日以最猛烈的攻击,第二天打打停停,第三天再猛攻一天后,放弃了攻击。
后金兵攻击的重点转到义州,义州也是可能通过大部队的地方,但义州同样有一个城堡,同样有重兵在防守。后金兵同样遇到了炮火和火枪的打击,二天后,伤心的后金人不得不再次放弃进攻。
后金转到防守薄弱之处攻击,朝鲜驻军在岸边只有碉堡,炮火不猛,从两个碉之间进攻承受的炮火更少。后金兵终于上岸了,上岸的后金兵处于不便宜展开的地势中,骑兵也不便于运动,后金兵挤在一堆,骑兵更占位置,更为严重的是处在明军步兵的包围之中。
明军岸边的防守军,不断射击,后退也有秩序,而两侧都不断有明军增援,甚至有龙骑兵增援。龙骑兵实质上是马上训练没有达到要求,不能马上冲杀,只是会骑马,做战时需要下马当步兵做战,龙骑兵就是会骑马的快速反应步兵部队。
鸭绿江南岸的明军争对后金兵而变化,明军总是保持与北岸的后金对峙,明军即使偶尔不足也只是短时间内,不久就会有明军增援。
鸭绿江南岸的道路比北面的好,在崇祯四年初,东江镇几十万人走过后,即使没有路也会走出路来,何况当时为了便于行走,适当的修善了路面,过后也改修了道路。北岸只是原始的路或没有路,原始的路也不适合骑兵运动和大部队通过,后金在北岸行军速度也不快。
鸭绿江南岸的明军急行军,基本上能跟上北岸的后金兵。南岸的龙骑兵也在快速反应,即使南岸有些路段不便于骑兵运动,但许多路段还是修善得可以行马行车。朝鲜当地民众,也提供车马等交通工具运送明军,明军在有许多短途有车马的基础上,也能跟上反应速度。
后金也有不顾伤亡在鸭绿江上运动,以争取快速反应。鸭绿江不宽,许多城堡上的炮都能封锁兴面,马在冰上行走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没有陆地快,要多承受一些炮火。
便于马上运动的地段都建有城堡,后金可能攻过江面的地方,又是不适合骑兵运动的地段,后金过江后,只能以步兵做战,新军对战步兵还是不处于劣势,可以一战,即使后金兵攻过岸几天后,在大量的明军增援下,还是能把后金军赶回北岸。
后金兵是在许多家属和亲人被明军抓了以后,带着仇恨来进攻朝鲜的,带着恨意也许以冷兵对战有用,在朝鲜有工事准备,在炮火和火枪的打击下,恨意只是增加了拚命式的战斗,减少了归避枪炮的方式和兵员数量,许多人都不顾伤亡的冲锋,在明军的顽强防守下,只是增加了伤亡,而是没有取得大的战果。
与后金之战就是拚意志和毅力之战,只要自己的军队不跨,不出现大溃退,后金只能与明军拚消耗,如果在骑兵不便于展开或事先有工事的地方做战,后金不占优势。
经过二十多天的战斗与博弈,皇太极不得不收兵回沈阳,毕竟女真兵比家属珍贵,兵员损失不起。
此战后金兵损失一万多,受伤也有一万多,受伤的兵员中,有二千人是重伤,不能再充当兵员了,马匹损失达两万。明军也伤亡上万,但缴获了三千左右的马。
鸭绿江之战后,也总结出枪和炮的使用的更多经验,掌握了全部使用或轮流使用的条件。也证明,在地利的条件下,还是能与后金兵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