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又一次见面中,朱弘说,“做好的银元图案后,接着请三位大师做金币的图案,金币正面以黄河为景,反面注明一块字样,金币注明一块,就是要与银币的一元相区别,金币重量就定为四钱一块,到底银币与金币的换算率多少则由当时的行情决定。”
银币、金币好造,因为金银本身有价值,难做的是纸币,印纸币是最主要的重头戏。纸币要造成别人无法仿制的样子,这就要求纸币有号码,每个号码只能有一张,并印制的水平达到超一流。印制纸币要多设些密码,别人一时难以译破,遇到有假钱时,通过图案和密码来区分。过几年或一段时间后,又换新版或新密码。
户部原先那些大额“宝钞”钱就不印了,主要印些一元纸币,五角钱,二角钱,一角钱,一元纸币等于十角。所有皇家钱庄都承诺,一元纸币与一元银币互换。
原先市面上,除了金银外还有铜币,理论上,一两银子等于一千个铜币,即一贯钱。实际中明朝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造成中国的白银的价格下降,一贯钱要超过一两银子的价格。明朝也是有私人造铜币,私人铜币的含铜量不足,而价格低于官方铜币,要一千多铜币才能换一两银子。
按理论价,一元银币相当于五十个铜币,一角钱就相当于五个铜币,预计角票处在一元银币与一个铜币之间,可能需要量较大,一元的纸也需要一部分,便于钱庄锐换。
五分,二分,一分的纸币也要印制一些。一角等于十分,理论上,二分钱,相当于一个铜币,分票的具体价格多少,也要由市场来定。十元以上的纸币或一块金币样的纸币以后根据市场情况而决定是否印制。
总之,就是要利用纸币,加速市面的金融流通,要用纸币增加市场的金融总量,也要尽可能的投放纸币。
最后,朱弘说:“纸币投放市场的量以纸币不贬值为准,因此纸币只能由皇家钱庄发行。纸币的发行量需要限量发行,开始时发行得要少,以后视情况而定,少了多投放一点,多了回收一点。皇家钱庄肩负起钱币稳定的承诺,纸币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是维持纸币价值的重要因素。”
钱币工作在明末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原先的宝钞对纸币还有一定的影响,许多人会不爱纸币,另一方面,纸币不便于埋藏,此也是一个纸币不受欢迎的因素。中国许多人都有埋藏金银的行为,为的就是发生了意外灾祸后,还能生存或发家。这是一种有较多家庭实行的现象,有的家庭就是后代都不知金银的埋藏处,这种行为也滞留了大量金银,市面流通的钱币减少了许多。
明末的情况也有另一面,皇帝在闲谈时对沈功全问过这们的话:“那么多人埋有金银,埋藏的金银,可不可以当作钱庄的准备金,而多发一点纸币以增加市面上的流通?”不知是沈功全是不想说与皇帝不同的意见,还是对钱庄发行纸币也没把握,也说不确定的话。
当时在场的何功能插话说:“倒是粮食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甚至粮食比金银更硬通,只不过粮食的贮藏没有金银久,携带没有金银方便。”何功能在学习班学习多时,也懂一般等价物的概念。
沈功全说:“还是发行纸币后,由市场的情况来定。角票比铜钱易带,有可能流行起来。”
以后制定官方政策措施,天下由金币、银币、纸币、铜币流行于市。以后不允许碎银子和其它形式的金银流行于市,对于敢于对抗者,可以适当处理,直至没收其银子。钱庄也负担用金银币兑换普通金银或碎银的业务,但银子成色不足都需折色计算。
朱弘心想若发行百分之二十的纸币还是可保值的,后世一般都是20%至50%的发行,有的甚至发行量达80%。例如,加上辽响的天下饷银只有四百万两,而实际需要是五百万两,如果增加20%的纸币量缺口就不大了,运行得好,能发行25%的纸币就可能解决了问题。
面对经常讲课,经常谈话讨论的人员,钱币流通对稳定国家财政的做用就不多说了,朱弘还说到,“以后,不许有其它金、银钱币流通,只能用规定的银币、金币、铜币和纸币。”
银币、金币、纸币使用方便,原先使用的碎银子需要分量和称重,多有不方便,用方便使用的货币取代不方便使用的货币还是可行的。以后银币将发展成为守护天下经济发展的长城,金币是经济发展的底蕴。
朱弘心理总是问,钱庄容银只收五钱多一点的火耗费,官府过手就要收三成的火耗费,以后统一收规钱庄容银,各级官府的火耗费统一收规国有或不许向民间收取,多少能改善一点民生状况或国贫民富的局面,使得农民生活轻松一点,减少反抗的人员,国家也能收集一点钱来整顿军备,能保护天下万民和众官僚不被后金人抢劫。
当然朱弘知道,自己所想的减轻反抗是下层农民或流民的反抗,许多官僚的反抗也许会增加。武将单列,补给独立,取消火耗费,都是从文官手中夺取权利,有眼光的文官也许会看到长远的利益,能看到细水长流收益的局面,但也有人只看到眼前的损失,看不到眼前这种士大夫独自捞钱的局面会导致体系的崩溃。朱弘要做的即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也要调整部分人的情绪,让士大夫的反抗行动来迟一点。
感谢書友凌等人推荐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