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到明末,皇帝个人的水平和能力,不再是决定一个时期兴衰的因素,“明君贤臣”的事代过去了,那种“只有明君,没有贤臣”的历史也是不合理的现象。
在明末,朱由检不行,朱洪武也不可能行,康熙更不可能行。
要怎样才有可能行?
皇帝需要一个班子,这个班子中有一种机制,确立许多事务方面的原则,且这些原则与民族特征相生,也能够符合历史发展的大势。或者说,皇帝个人的能力,再也承担不起天下兴衰的重任,皇帝也必须尊守一些规则,且是一些相对正确的规则,皇帝再也不能为所欲为的治理天下。即使是古代的楚汉相争,胜利者不是能力较强但不能容人的项羽,而是能力较弱且拥有一套班子的刘邦。
第二点、皇帝光拥有一个班子也不足,还必须有一个合格的班子,就是多种类型的人的组合,能共同理解规则的的班子,班子中有良性机制,能够发现社会或班子中的错误,医治漏洞,且能造成能者合作的机制。
第三点、,皇帝和班子的原则必须与民族文化相适应,能将个人或班子的力量转化为民族的力量,确立民族发展之势,少数人发现或确立的原则必须与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相适应。
更确切的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炮舰来到了东方帝国的南方,“五月花号”已到达新普利茅斯,英国革命即将暴发之季,现代的穿越众,是追求古老帝国的那种循环兴衰式的自生自灭的状态,还是带一点新思想新观念,去把握历史时机,给东方民族多一种选择。
总而言之,地球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是继续处于随时可能被灭亡的状态,还是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文化的稳步发展需要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到明末,是由古代发展到近代的关键时期,近代并不拒绝君主制,君主制也有个人独裁的君主制,和一个班子的君主制。怎样由古代发展发展到近代,则是我们思考的内容。
明末的局势,中华文化,明末中华文化的重心,或者大明之道,都需要慢慢的理解和一步一步的表述。我们还是把心情回到明末。
人生面对世界,必然要面对认识世界和在认识世界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问题。在自己只是一个王爷时期,自己的选择是增加自己的力量以应付可能变化的局势,现在自己已拥有皇帝的名分,自己就必须做出明确的选择,就是要面对整个天下,而不是不管理天下大势。不管天下的皇帝有,象那种暴君的皇帝或享乐式的皇帝就是不管天下的皇帝。许多青年人的想象,或许多穿越皇帝,也认为皇帝就是拥有天下许多财富和美女。选择面对整个天下,管天下人生死的皇帝则必须负担起天下兴亡,负担起天下人生存发展的责任。先前的崇祯是想负担起皇帝责任的人,但负担皇帝责任的人必须要有相应的才能或能力,如果说人有德能勤绩,彼崇祯做到了勤,也做到了俭,但才能和德行与要求的水平还有一点距离,也就撑不起其业绩,最后不得不充当亡国之君。
认清当时天下时局需要能力,也是一门学问,学问需要总结,但没有学过其学问的人也有自己的认识,只不过学习前人的学问后再总结自己的经验比单纯自己总结的学问较全面一点、系统一点。比方说,怎样认识当时天下力量最大的士族层。士族掌握了当时文化,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文化,士族又要维护士族那高人一等的地位,甚至不顾一般小民的死活或天下的兴亡。对天下一般小民,是以士族那种认识,认为不关大局,还是认识到小民也是天下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小民的生存也必须在文化中考虑。真理与谬误有时只差一步,或天使与魔鬼只差一步,士族到底是定天下的力量,还是乱天下的力量,对士族层的力量怎样对待,士族层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必须辩证的对待,必须对士族层进行解剖,也必须对天下人进行解剖才有利于认清天下大势的真实面目。
认识问题是方法,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利用现有的社会力量,对现在的社会力量进行选择或运用,然后让局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要让局势向好的方向转化,先要有信心去争取,或要先选择信心,历史上有股观念认为明末时期谁也无法挽救,只有放弃信心。
历史上在管仲时就出现过“势”,顺势而为则易,做事花的力气也小,逆势而为则难,且做事也需要花大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