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班人员的讲解或训练,朱弘下了苦功夫,因为学习班的许多人都可能是军官,是将来军队的骨干,与此同时,也关注士兵的训练。朱弘自己经常参加晨跑,就是为了与侍卫打成一片,提高侍卫的训练效果,但其它时间的体能训练很少参加,而把时间用于讲知识课和回答有关学习班人员的提问或与之讨论。
一天,朱弘发现一群人在争议,负重拉练的胜负问题。
一个人说,应以最先到的人的连队判为胜的标准,最先到的人能先占据有利位置;另一个人说,应以整个连队的到达为准;也有人说,战斗中一定会有人掉队,一定会伤亡,以整个连队到达不合实际,应以到达的主要力量为准。
朱弘的来到,众人自然拉殿下一此讨论,朱弘经了解明白了其讨论的内容,到后头,朱弘也表示了自己的意见。我认为:“还是要以整个连队到达的先后为主,以最先到达的人为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连队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都必须完完整整到达,因为我们是一此的兄弟,谁都不能让其拉下,谁受伤,谁体力不足,其他兄弟就应该帮助,帮助其一此到达战场或回家,即使是战死了,也要把其尸体带回来,训练就是要当做真实拚命的情况来对待。我们的口号是‘不放弃,不抛弃’,就是在任何状态下,不放弃营救战友或兄弟的行动,在任状态下也不抛弃战友或兄弟。对兄弟或战友‘不放弃,不抛弃’,不且是出于兄弟情谊,更重要的是胜敌之法,在势均力敌的状况下,就是多一个,甚至多一个伤兵,也可能造成均势倒向自己一边而战胜敌人,也许多一个人或多一个伤兵,就能让许多自己人活下来成为胜利者。所以可以说,战友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要爱自己一样的爱战友。”
“最先到达的人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最先到达的人与其后到达的人也不能差距太远,要在最先到达的人先站长好地形,且别人还没有打倒其时后来的人就陆续到达,则有效果,如果是被打倒以后别人才到,那最先到达的人就等于除名了,其他人又等于后到。”
朱弘知道,军官们会很好的理解自己的意思,并传达到士兵中,以前许多话都是这样在侍卫中产生作用的。
在侍卫基本上掌握的基础军事能力后,朱弘经常在侍卫中以连队为单位,搞一些对抗赛,即能起到训练士兵的作用,也培训军官想方设法去争取胜利的能力。
现在营部还没有确定参谋人员,也还没有成立参谋部门,现在先用战理处策划训练和连队对抗赛的事项,战理处兼管参谋部门的事务,杨令和李信在有过对抗赛后,成为再次策划对抗赛的主导者。
练习了体操和体力后,就练习在特殊地形的队伍布置。不同的地形,队伍的分工不同。在新的地形上,在军官安排布置之前,士兵能选择最有利于战斗的队形休息,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尊在路边休息,在连队中,在最边远,或最前最后的人要自动担任警戒,所有士兵都要呈战斗队形休息。通过反复的训练,要让士兵,明确警戒的作用,和明确各种地形下,谁担任警戒的原则。
在特异地形中的进军,移动,散开的方式,一伍之间的队形,伍与伍之间的队形,更重要的是后退的方式和后退时队形的保持。对于运动中的队形,重点练习撤退时的队形,真正的强军不是体现在进攻上,而是体现的撤退上。有组织的撤退,在撤退中保持不损兵,或损失减到最低,比掌握进攻之方法更重要。军队不可能不遇到意外,问题是遇到了意外怎样处理,队伍遇到意外事件,或遇到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军官保持冷静,士兵保持纪律,也保持队形不乱,能冷静处理。军队不散乱或不自相残踏也是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为此经常带队到近效的野外拉练以适应各种地形或提高实战能力。
侍卫的军事训练的同时,有宣导处的人用歌摇宣传军事常识和军规,带队的军官也适当讲解有关内容,谋种程度上,是将朱弘在学习班的讲课内容简化版,加上自己理解的讲给侍卫听。
信王府的侍卫多般都是年青人,都是基本上按《练兵实纪》的要求招的朴实的人,当时大明生存困难,侍卫还算好的,有饭吃还有月俸。出身于贫困的侍卫们,特别对下层贫困者的凄惨生活都流流露出同情心理或不忍之心。朱弘了解到侍卫的不忍之心和同情心后,很满足,普通士兵的观念,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军队的观念,军队向救济苦难的天下人的方向发展,同情下层人是朱弘需要培养的气氛,军队高层和指挥官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士兵走上自己认识理解的大道,这样的侍卫基础有可能训练成为救天下的种子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