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办的问题,我先表示我个人的见解。在讲我们怎么办,先要讨论对不可抑制的土地兼并的解决方案。
西汉后期的王莽注意到土地兼并及其引起的社会问题,并在当了皇帝后进行了改革。王莽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不准土地买卖,土地收归国有,废奴婢,经济改革等内容’。不准土地买卖就站在了拚命进行土地兼并的士族阶层的对立面,土地国有,把原先士族拥有的土地都要收归国有,更是从根本上与整个士族层为敌,再加上王莽做事不严密,有漏洞,依靠士族官僚来执行背离士族阶层利益的事,自然在士族的齐声反对下失败。
士族打败王莽虽然以反对王莽篡皇帝位的口号,事实上并不是士族要维护正统,而是反对王莽违反士族阶层的即得利益和土地政策,即使是刘氏无可争议的继位皇帝,也会用什么反暴君、反昏君之类的口号换皇帝。王莽之所以失败,是其政策一下子就把整个士族推向了对立面,本来不齐心的士族,在共同利益前齐心协力的反对王莽。旧皇帝还有一个士族支持,有一定的力量维护政权的存在,王莽即没有士族支持,又没有解决当时天下流民或天下人的生存问题,自然就得不到下层人的支持,只有失败。在大危机中,士族只知保住眼前的利益,而不知在大危机来临之时,流民象蝗虫过境样,用命换一口粮食,只为多活一时一刻,无数的士族被杀,也有无数士族的财产和粮食被抢,也无数的流民被饿死或在抢劫中被杀。”
有人问:“流民抢劫到底是对还是错?”
朱弘说,“民以食为天,孔夫子说,人在被威胁下起的誓言不算数,流民在生命被威胁下或生命在最后时刻,什么道德,礼仪、法统对失去了约束力。任何人都不能逼到绝境。”
有学员说:“我如果是士族就会放弃部分粮食,以保住大部分财产和自己家人的命。”
又有人说:“问题是大危机时,流民分不清是好地主,还是坏地主,见到粮食就亡命,所以应阻止大危机的来到。”
另一人说:“大危机并不是一人一家能阻止的。到底是靠人还是靠天?”
朱弘说:“解决天下的问题,或是阻止大危机的来临,需要人去思考,象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一想到就能有解决方法。其实在周朝时期,就存在流民问题,许多人都读过《诗经》中的‘硕鼠’,其实质就是对贵族象硕鼠一样的吃光本应归农民的粮食而喷怒,而适彼乐土则只是写诗的人单方的愿望,其实天下根本不存在乐土,适彼乐土的人只能当流民。还在更早时就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就是农民在不能活时与可恨的贵族同归于尽的心声。只是先秦时天下没有一统,有无数个国,流民的灾难与亡天下的心声只是发生在个别区域,没有后世那么严重,且先秦人有宁死也不食‘嗟,来食’之食的骨气。秦以后,天下一统,流民的问题也集中体现,亡天下之局也集中出现,但出现之后且无法消除之时,其危机就不是先秦那规模,也是不用简单的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
“各位大都还年青,先人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一时是难以解决的,但我们必须重视此问题,而不能象前人样忽视其问题。以后大家可以慢慢想。在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出之前,我们继续讲我们的内容。”
“刘秀建立的东汉,表面上看是解决了西汉末年的危机,但那种解决是在人口大量损失或过半的天下人的损失的基础上解决的。东汉初年大战之后,大量的荒田荒地,重新招抚流亡,开垦荒地重新分配土地,社会恢复秩序和稳定。可土地兼并同样不可抑制,社会问题和西汉一样存在,东汉开朝后不久就陷入外戚和宦官的专权,同样有由地多人少发展到地少人多的时候,后期同样流民四起,只不过流民的形式换成了黄巾,受张角兄弟指挥的只不过那么几十万,而后期时常出现的上百万黄巾,那黄巾只不过借黄巾名义的流民。
有后人歌颂刘秀是最好的皇帝,没有杀过一个功臣,说本朝太祖杀功臣太多。问题是这样说话的人都是士大夫人士,眼中只有士大夫的眼前利益,而不顾天下万民的生存,一心维护士族对土地的兼并,看不到天下大局和士大夫的长远利益。刘秀因维护士族利益,而使东汉很快就步入危机,延续不到二百年,本朝太祖,杀尽贪官,严惩腐败,而让本朝超过二百年。
期后东汉末年和西汉末年一样,汉皇帝和汉流民都消灭了,不同的是东汉后出现了三国,并一直战和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