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弘继续说道:“我们这里不教八股文,也基本上不教四书五经。”这时队伍中发出了较杂乱的声音,有人问:“那又教些什么?”朱弘说到:“我们要学些实用的东西,而不造就那五谷不分,器械不懂的人,”朱弘还没有说完就有人问到:“那是不是要教我们当农夫种田或当工匠造器械?”朱弘这时也感到自己对自己想说的话准备不足,效果不太好,不过一转眼又想到何不试试大家,于是回答道:“也可以这样说,就是要教些怎样谋生,怎样赚钱的活。”队伍中一阵议论后有十多个人选择的回家,还有人说道:“四书五经都不教,家里让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获取功名。”
在一翻说明之后,还剩下了五十人左右。人虽然少了一点,也许精干了一点,第一批人要求高一点也没错。其中就有后来较著名的的夏东就,李园正,何志豪,陈胜利,懂异山,李得金,朱金华,肖定民,何功能。
通过王府集体力量招幕的人还是比个人选择的人强一点,又经过学员自己选择,淘汰了十几个人,剩下的人也算当时的好苗子,且是还没有受明朝当时旧官僚习气影响的可造之才。
朱弘在二十一世纪虽然不是教师,但朱弘现世能操标准的北直隶腔,音量也还可以,二十一世纪的朱弘来上课,只是向其普及一此科学常识和一些较先进一点的知识,倒也自我感觉能胜任。
朱弘与那带着图书馆礼包或带了课本的讲师不同,只能凭自己脑子里记的内容讲课,讲课的内容分数学,科学常识,历史地理,当然还有类似思想之类的人生道义。
科学常识主讲简化版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为自然科技打基础。只能凭自己的记忆讲些常识,如:物理的力学、光学,及自然界的一些自然现象,如:云、雨、雾、风等。化学引入英文字母,讲原子、分子,讲酸、碱、盐,还有无素表的前半部分,可能的话还讲皂化反应和硝化反应,生物讲点动植物的分类和简单的动植物的解剖知识。
数学主要是引入阿拉伯数字,讲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再讲几何学和三角函数,为炮兵和航海打基础。
历史地理主讲后来受考古学影响的中国远古史和有关世界历史,地理学上主讲太阳系和地球的球形结构。
至于识字,早期的学生大都识字,后来的学生也是由别人讲此课,有些太监的古文水平比朱弘也高得多。只不过有时讲讲带有思想问题的人生道理或许由自己来讲。
古人也讲课,同样的讲课,但实质有区别,朱弘讲的是以原子、分子为基础的学问。
人类知识必然要回答世界的本源,古代层次的回答,是直观认识物质基础上的回答,比方说世界是由火、风、气或五行等组成,后来加上了一些较为抽象的理、心之类的认识,在其上构建的知识都是古代范围内的知识。原子、分子则不仅仅是原子、分子,而是近代知识的基础,在原子、分子理论上构建的知识是与古代知识有很大的区别的知识,是更上一个层次的知识,是构建近代思想的基础。原子、分子基础上的知识虽然也是知识,但其知识的内容的许多基础都建立在原子、分子基础之上,其知识的内容与古代直观基础上的知识有着本质区别,不是同一层面上的知识。
朱弘在明末只能凭自己大脑记忆一点内容而授课,但通过当时明末的有些知识或书籍可以补全或丰富,构成完整的新体系。原子、分子为基础的世界与古代世界不同,就象后来的电子、中子、质子基础上的现代世界与近代世界不同样。
明末时期正是原子、分子刚开始在地球上出现的时期,讲解原子、分子就是面向一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