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内,姜襄与一干部下正在检查武器粮食,苏云生最细心,辈分官职最小,是以由他上前查验最后汇报。
其实这点东西,苏云生打出去消耗了多少,都是心里有数的,根本用不着清点。
“若闭门不出,粮食可供上下食两月有余。”
查验结束了,苏云生拱手禀告,目光有一丝微沉,其实不止是他,就连姜襄亦是身子一顿,半晌无言。
姜襄原来的计划是与朔州相通,如若大同粮食不够,还可向他们借粮,但是如今的情况,多尔衮的正面势力就在大同前方,城池围住,多尔衮进不来,他们亦是出不去。
眼看就是一个死局,众人心中皆有所思,只是这时却听苏云生忽然笑了笑,惊喊着说:“啊!义父,我们却都忘了,南边还有一个粮仓呢!”
姜襄疑惑的抬头,苏云生颇为肯定的说道:“当初易帜前,您特意交待我要堆满那里,如今开战几月,那里的粮食还未动过。”
姜襄部下左义连忙问:“粮仓储备可用多少日?”
苏云生面不改色,颇为镇定的说:“至少四个月。”
左义一听,一颗悬之又悬的心陡然放松下来,众人皆是松了一口气,他忙道:“总共六个月,并非不能发生转机。”
“不错,如今战事多变,大同周围有好几支义军在此,听说山东与河南不知道为什么,也帮我们分担了多尔衮调遣的兵力,由此可见,咱们易帜是天时地利人和集齐了,是天命如此。”姜襄高声鼓舞道
苏云生忙说:“义父是天命所归,蛮子又能坚持多久呢?”
左义连忙附和了起来。
这一番安慰下来,众人也觉得信心十足,毕竟山西还有这么多义军在,又不是孤军奋战,也没什么好怕的了。
待今日任务布置之后,众人退去,苏云生如往常一般跟在姜襄身边,待人走室静,苏云生放下手中倒水的茶壶,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
姜襄见他一跪,心头一颤,仿佛自己将要听见什么可怕的消息一般,他惊疑不定,好一会才沉重的问:“呈文,你这是做什么?”
苏云生的脑袋重重的磕在地上,他声音低沉,缓缓的说:“义父…请义父治呈文谎报军况之罪……”
城郭外,接到了姜襄任务的部下及时过去调整,大家一行到门口,又各自分散开,走到这处城郭,竟是只剩下了左义与王振军两人。
姜襄部下共有五名参将,两名副将,正巧,他们二人便是一左一右两名副将。官职平级,但一向以右为尊,是以左义的地位稍高于王振军。
不过因左义一向不拘小节,注重仁义情义,不爱弄这些繁文缛节,所以两人一直是平起平坐,不曾有过罅隙。
两人一齐走了几步,随后就听左义冷不丁的问王振军:“你是否觉得此事有怪?”
王振军脚下一顿,随后跟上,忙问道:“有何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