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心里也防着这些人会不会搞点别的幺蛾子,回头捅自己一刀。
但清朝,你瞧瞧,既接纳明官兵,又收编大顺余孽。
所以造成了,到后来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边上一两个蒙古兵和满族兵看看热闹。
清兵的第二个高明点,在治理城池上。
不要说李自成了,就算大明政权下的州府各省,也都是问题重重。
这就导致一个什么后果,第一,没粮。
在这种封建结构单一的农业国家,没粮食就是没命,没未来。哪怕你今天就是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在世,也得重粮食啊。
老百姓吃不上饭,更交不上粮食,军队吃什么?国家吃什么?整个社会运转体系就崩盘了。
第二个后果,民心。
治理不好的地方,百姓就跟定时炸弹似的,说不定哪天就反了,也是因为如此,所以历史上清兵收复这些城池,没费多少功夫。这些老百姓,真的是被折磨怕了,他们唯一的祈望,也就是吃口饱饭而已。
而看看眼下,打着明政权起义的,无非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私欲,更有机会的压榨百姓,谁治理过?
河南全境的灾荒弘光管了么?隆武要管么?
所以这时候,对老百姓来说,还真是说不准,谁比谁更坏。
岳昭正是因为了解透了这一点,所以他决心要把自己所到的城池全都治理起来。
譬如山东各州县,那就是要每个月都向他写明产粮情况,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这种大问题。
如果攻下了一座城池,守不好他,那为了干什么?猴子掰苞米,越扔越多?
只有这些城池在,他才有一条完整的坚固的后勤保障。真正的长久的战斗,依靠的还就是综合力量。
卢宁来的时候,岳昭正在研究这附近明朝之前修建的水利工程。
其实他想过,历史上河南在明末是大旱,可到了清朝中期,河南就是大涝。
这都是源于季风气候的缘故,也就是说季风强时,雨季长,雨量也大。而季风弱时,雨季就短,雨量也小。极其不稳定,就像重量相差太多的两个物体放在天平上,很难保持平衡。
而河南跟黄河中后段连着,清朝的涝灾就是黄河口决堤了。
“什么!你要引水?”卢宁听闻岳昭所言,忍不住一番惊讶。
而岳昭则是十分郑重的点了点头,继而告诉他说:“我知道卢大人一向博学笃志,涉猎甚广。所以特地请您来看看,怎么规划一下。”
毕竟岳昭不是这方面专业的,术业有专攻,自然要找专业人才来。
他之前看到过卢宁的一些笔记,是对古代水利农业相关的整理资料,上面密密麻麻不少批注和见解。
岳昭粗粗看过几眼,大部分可以看懂,而且也能和后世先进的体系有一个相同的轮廓,这就是说明,大致思路是对的。
所以,岳昭才叫毛易去请卢宁过来,相信就算他弄不出来,也会认识一些能人异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