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不是三国蜀汉的那个李岩,而是原名李信,河南开封府杞县的一读书人,在天启年间中了举人,不过又因为其参与到了朱由检登基时,打击魏忠贤阉党一案,被判徒刑三年。
而也正是这三年间,李岩遇见李自成,二人相谈甚欢,然后一起干起了将脑袋栓在裤腰带上的造反买卖。
不过人都是喜新厌旧的,李自成虽然原本没有这个毛病,可当上皇帝之后,或多或少得沾一点多疑的性格。
谁让李岩算是股东,而不是那种后加入大顺集团的员工呢。
所以在李自成于西安登基为帝之后,就开始有点疏远李岩了,单从李岩的侯爵爵位,却位于刘宗敏、田见秀等人就能看出,李自成在不自觉间,犯了朱元璋的臭毛病。
尽管如此,李岩的话李自成还是听进去了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李自成在后面兵败之后,将一部分责任归结在了李岩身上,再加上李岩和牛金星有间隙,后者进了一番谗言后,使得李自成要令人捉拿李岩,而李岩没想到自己会是这样一个结果,郁郁寡欢之下,第二天便自尽了。
若是岳昭进入了大顺朝堂的中枢,定然会给李岩叫屈的。
因为后世很多史学家对满清入关这件事进行过争论,根据各种资料来看,吴三桂这货投降建奴鞑子,根本就是经历过深思熟虑的。
试问一下,吴三桂从北京城落到李自成手中,再到引建奴鞑子入关,时间怎么可能如此之快?
要知道山海关距离盛京可不近,一来一去,想要进行简单的会晤,根本不可能。
有人会说用信笺商议,那就更扯淡了。
像这种大事,怎么可能不会派心腹进行多次的详谈。
况且有一点,岳昭深有体会,那就是大顺即便没有杀吴三桂父亲和抢夺陈圆圆的事情发生,吴三桂也不太可能会选择大顺这一条路。
毕竟一个最高只能封侯或者像岳昭一样封公,而另一个却直接开出了郡王的条件。
换做是谁都会考虑后者的。
更不要说吴三桂常年驻扎在山海关,同建奴鞑子交手过多次,知道它和大顺之间,谁更强,谁更弱。
所以吴三桂选择投降建奴鞑子,算得上是最好的出路了。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岳昭也没时间再做他想了。
当务之急,应该是马上解决掉杨国栋,拿下山东之后,为抵抗建奴鞑子做准备。
因为岳昭不确定这谢光启,在得知建奴鞑子南下的消息后,会不会升起其他的心思来。
相比之南方的官兵,不清楚关外鞑子的实力,山东作为被关外鞑子劫掠最多次的行省,山东籍的明将对关外鞑子可谓是谈虎色变。
前世的几十万绿营军,光山东就提供了三分之一。
如果岳昭在干掉杨国栋之后,不能及时的改变山东军民的心态,那战胜建奴鞑子的概率,又得缩减几分了。
这是岳昭不愿意看见的。
所以要不要联同这谢光启一起干掉?
思来想去,岳昭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