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汉阳三卫的兵马说是有一万,可自从他土木堡之变开始,已经糜烂了两百多年的卫所制度,身为都指挥使的熊磊,又怎能不会去吃兵饷?喝兵血呢?
于是等到张献忠带兵攻破汉阳城时,熊磊手下的兵马包括三名千户,十数百户府中的家丁一起,也不过三千之数。
换言之,熊磊吃兵饷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十之八九!
更别说这其中还有一千多老爷兵了。
这样的兵马如何打的赢张献忠?所以汉阳三卫都指挥使熊磊没有丝毫心理负担的就降了。
说来也奇怪,汉阳三卫 的都指挥使投降张献忠之后,张献忠就算不立马将熊磊所部兵马拉到武昌城外去攻打武昌城充当炮灰,至少也应该将他们带在身边,试探其是否是真降还是假降吧?
可也不知道这熊磊使了什么手段,非但没有被拉到前线去当炮灰,反而是让张献忠格外信任的安排其,看守汉阳临时大本营了。
后来岳昭才知道,感情是这熊磊低三下气的认了张献忠义子孙可望为义父,以四十多岁的年纪当了一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岁张献忠的义孙。
就这不要脸的程度,怕是连张献忠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了。
许是在张献忠看来,熊磊就算复叛,怕是大明朝也不会接纳对方,只能一门心思跟着自己造反了,这才认同了对方。
当然认同归认同,汉阳毕竟是张献忠在湖广的临时大本营,不可能在让熊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于是除了熊磊所部的三千兵马之外,张献忠还留了四千兵马与之掣肘。
对于能够媲美武昌城的汉阳城来说,有七千名守军,说不多也不多,说不少也不少了,毕竟张献忠的大军就在一将之隔的武昌城外驻扎,一般来讲,以大明君臣武将的尿性,他们在不能正是击退、击败张献忠大军之前,是绝不可能在分兵进攻汉阳城的。
围魏救赵的计策是个武将都懂,但能够施展出来的当下没有几个。
受限于现实因素的影响,整个崇祯十六年大明朝可谓是多灾多难,不提辽东已经糜烂成了什么样子,就拿西北的李自成,关外的满清,浙江福建的海寇来说......大明朝上下已经没有精力,以及粮饷兵力来偷袭汉阳城了。
能守住武昌城都已经是谢天谢地,谁让南边拥有二十万兵马的左良玉避战不前呢。
直到正在汉阳城内喝花酒的熊磊在得到咸宁县的求援之后,他虽然纳闷这一小股明军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但并不愚笨的他,还是第一时间做出了选择。
熊磊先是向城内的另一名张献忠心腹游击张程报备了一声,旋即立马抽调麾下所有兵马集合,准备朝着咸宁扑去。
一方面自然是为了在义爷爷面前表现一番,让对方见识到自己的忠心耿耿。
另一方面他正愁没事干,打不赢张献忠这个反贼,还打不赢同样糜烂的官兵吗?
可等到熊磊将几百年都没有操练过的汉阳卫将卒们召集完毕后,看着这些常年遭受压迫的军户旗兵们连队列都整不起,而且乱糟糟的炒作一团后,他忽然又有些退缩了。
别特么一拉出去真就打不赢正在攻打咸宁县的官兵,那他的老脸就真的掉光了。
老脸都是次要的,要是兵马损失过多,让张献忠这位义爷爷觉得自己可有可无的话......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要不要不去了?
开拔出城到一半,熊磊突然想退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