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师觉得很有道理,便答应留在京城,为国子监的学子们讲《金刚经》,将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我佛的精神,传递给这些未来的圣贤和朝臣。劝他们惩恶扬善、笃行善事,劝他们静修己身、积德塑缘。劝他们戒贪戒嗔,简朴物质而追求精神。
齐嘉也听了慈航大师的讲经,深感其语言质朴,情感充沛,所宣之物,并非照本宣科空洞乏味,更多的是他这么多年苦行之中摸索的哲理。这些思想若是能让这些学子们听进去,那将来朝廷会少很多贪功敛银之辈,多一些心怀天下慈悲为怀的能吏。
便提议将佛经设为国子监中一门课程,以供学子们修心修德所用。
因为薛大家的出山,让京城的读书人变得多了起来。诸子讲堂的地址久在国子监隔壁,只要是京中人,不论是不是国子监的学生,都能进入听课。这样的规定,让人们对国子监赞不绝口。
巍巍大气,大国之风。
就连乔装打扮,送大夏学子进京的成王李齐光也震撼于大晋的文脉传承。
“晋国史书上万卷,而咱们大夏的史书,连一卷都未有,要找咱们的祖先,还得借阅大晋的史书。”李齐光感慨道。
特别进了京之后,李齐光心中落差感越发的强烈了。呆在大夏,他并不觉得大夏比大晋差多少,大夏兵强马壮,甚至党项人的体格比汉人还高壮不少。
可到了京城他才感受到,与大晋相比,大夏缺少的是文化,是文明,是信仰。怪不得当初汾王在大夏不过一两年时间,便能将汉族文化大肆传播,导致现在大夏的读书人中,大部分人都是识汉字,读汉书。
越是读书人,对大晋越有向往。
想到这,李齐光吗目光晦涩,那短短的一两年时间,汾王就想到了这么长远的东西吗?若是这样,输给他也不亏。
“大晋历史悠久,藏书丰富,尔等即来,定要尽心读书,以效国家。”在进国子监之前,李齐光专程将所有游学的学子叫道面前,耳提面命。“我费尽心思,苦求大王让你们前来,希望诸位不要辜负本王的苦心。”
这次大夏游学之人,共计两百,其中五十为文士,另有武、法等学生跟随而来,亦有各色工匠近百,零散而来,皆是为了学习大晋的技艺。
为首的学生赵志飞,说起来他就是齐嘉汾王府上的赵管事的孙子,十分聪明了得,又自小被赵管事教道的,对大晋的文化十分仰慕。这一次听闻成王要挑选游学学子到大晋都城,还要去大晋的国子监游学,他便义无反顾的报名参加。
“成王,我等一定不负所望,学成归国!”
在京城呆了半个月,李齐光顺便找到了京城已经没落的江府,狭窄的院子。江老大人获罪之后,江家就散了,家中人皆下了狱,江家女进了教坊司,男人们不知被送到了哪里。死的死,散的散,这座宅子也被同族的人占了。
站在江家门前,李齐光看着围墙里那颗茂盛的大榕树,心底想着,母亲是不是也曾看着这棵树发呆?若江家不败,世上是不是就没有他了?
他有时觉得自己是党项人,又有时候觉得自己是汉人,可更多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可能更像个汉人,毕竟他是母亲生下的。
李齐光便也不敢久留,带着几分唏嘘遗憾,离开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