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君素原本并不出众,在整个关中大地的隋军将领中默默无名,没有人知道他是何方神圣。只有在屈突通领兵到河东防守,李渊率军绕道到关中后,屈突通无奈之下领精兵回关中防御,留下尧君素带着几千兵马,任河东通守,防守河东郡治。
原本是一项情急无奈的任命,任免双方,只怕都没有想到下一步的事态发展,会使得尧君素得享大名。
屈突通到关中后迅速失败,在潼关被刘文静击败,末日穷途之下,只好投降。他是隋朝开府大将,李渊对他倒也客气,并不为难,只笑问一句:“公何迟来至此耶?”作罢。
然后屈突通就很受信重,李渊因河东久久难下,派他到河东招降。
按理尧君素是屈突通的旧部,主将都投降了,而且在城下坦言大势难为,尧君素本应该投降了事,怎料屈突通却被他一通斥骂,只得惭愧离去。
这么一来,河东城主将忠于旧国,坚守不降的名声却也传了出去。
人人都说他傻,却又夸他忠义了得。
李元霸却极不喜欢此人,隋朝横征暴殓不得人心,覆灭之势已成定局,自己愚忠也就算了,还要把城里近十万百姓拖着一起死,简直是可恶之极。
况且为武将者,固然在政治上要少关注或是不关注,却总得顺应现实来做出判断,整个河东的战略要地的作用早就消息,李家都占了关中全境,河东这颗钉子全无用处,而四周的地盘也全被李家占领,这样还坚守城池不降,只能说是尧君素此人愚忠之余,更加愚蠢。
对这样的傻蛋,李元霸当然不会喜欢,估计喜欢这样愚忠主将的士兵也不会有几个。河东城的陷落是板上钉钉的事,城里的隋军士兵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亲人,只要有活命的机会,不会真心跟着尧君素找死的。
可惜这个尧君素虽然白痴,却还没有蠢到了家,城头把守森严,自己还经常巡城,为了防止城头有异动,只要围城的军队稍一靠近,就会射箭和敲锣打鼓,这样城下喊什么话城上也听不到,就是用这种招数,再加上优先拱应军队的粮食,才支撑了这么几个月。
可以预见,如果不解决这个顽固的主将,以河东城的城高坚险,还有围城的军队没有什么攻城器械,再加上人数不是很多,精兵更少,想要攻下城来,还是太困难了些。
既然绕不过去,就得想办法解决。
这一天白天无事,城头的守军时不时的敲一阵鼓,射几支箭,表示他们守城的决心。李元霸带着李道玄等人绕城一周,怎么都觉得守兵的高昂士气是装出来的。
也难怪他们,已经被围了几个月,虽然城上竭力避免,这些士兵也不是傻的,偶尔的对答也能知道城外的消息,关中和长安都丢了,现在连正经的天子也死了,虽然洛阳的官僚们在东都拥立了越王,可谁都知道大隋的天下算是彻底毁了,天子和国家都没有了,他们还在坚守什么?这么一想,士气自然大大跌落。
不过在惯性之下,当李元霸等一行骑兵想靠近的时候,城头还是不停的有羽箭飘落下来,虽然绵软无力,毕竟还是表明了一种态度。
李元霸与李道玄相视摇头,城头的隋军可能不算什么精锐之师,不过在险峻的河东城的掩护下,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依赖与惰性,很多时候,不少士兵就是在这种依赖性的迷惑下,命归黄泉。
绕城一周后,李元霸已经彻底放弃了趁夜偷袭、挖地道、或是架云梯强攻的想法,河东城的郡治是大隋强盛时候修建,如果说云中、雁门关是掩护河东与关中的第一道防线,那么晋阳与河东等地,就是掩护龙门等几个渡过黄河的第二道防线,越过晋阳与河东之后,再由龙门或是绛郡等地越过黄河,就可以直插关中了。
如果当日不是屈突通精兵太少,而且麾下将领都心怀异志,李渊是不可能敢在河东城没有攻下的前提下就越过黄河,那样可能让渡河的大军腹背受敌,到时候前退两难,全军溃散在黄河两岸!
所以河东城是扼制黄河防线的雄城要地,城池修的高大险峻,如果不是李渊在镇守河东里调走了大量的粮食储备,以现在双方的力量对比,河东有多少粮食,就能守多久的城池。
看着高大的敌楼,李元霸默然不语,打马返回自己的营中帐内。
李道玄与王君廓等人紧随其后,也不用他吩咐,大伙就在帐内铺设的毡子上盘腿坐下,等着李元霸发话。